今天是第28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也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20年。記者從北京市林業工作總站獲悉,20年來,工程已累計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築起一道京畿綠色屏障,保障首都生態安全,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二十餘年前,京城曾被風沙困擾,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流域和南口、康莊被稱為“五大風沙危害區”。北京從2000年開始試點,2002年正式啟動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通過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小流域及草地治理、生態移民等措施,恢復植被,涵養保護飲用水源,從而達到防沙治沙的目的。
工程先後分兩期。2000年到2012年,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建設實際完成造林營林708萬畝,讓沙區和荒山披上了綠裝,成片的林木和草場鬱鬱蔥蔥,成為京津生態區亮麗的風景線。2013年啟動的二期工程,開始向土壤貧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區進軍,造林難度大大增加。在新發展理念助力下,工程更加注重改善森林植被質量,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山區生態功能。根據山區不同的立地類型,主要選擇油松、側柏、落葉松、元寶楓等鄉土樹種,進一步豐富植物品種,完善林分結構,同時因地制宜保護和種植灌木以及原生草本。在工程設計、施工、驗收等階段,都有專家和技術人員把關,守住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道關口。截至目前,二期工程實際完成營林造林213.9萬畝。
俗話説,“三分種、七分養”。本市還啟動低效林改造工程,通過森林健康撫育,對密度偏高的林地開展科學經營,讓每棵樹都發揮最大的生態價值,進一步提高森林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空氣、固碳增匯的生態作用。
二十年綠進沙退。如今的北京,樹更綠、天更藍,那些遭遇沙塵暴襲擾的春天已成回憶。據統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完成營林造林921.9萬畝,北京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8.8%,比2000年增加19個百分點,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測算顯示,工程區每年可減少水土流失量54.3噸/公頃,多種野生動植物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京城大水盆——密雲水庫的水質,也連續多年保持在Ⅱ類標準以上。(記者 朱松梅 通訊員 方昊)
(原標題:921萬畝林海為京城擋風沙)
-
又是一年畢業季,求職防騙小錦囊一定要牢記!
-
北京市對34類重點人群適度加密核酸檢測頻次
首都嚴格進京管理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重點行業重點場所防疫管理的相關措施。
-
城管執法部門近期已移送疫情防控問題單位212家
-
將持續對工業企業開展"七天一輪"全覆蓋監督檢查
-
懷柔科學城科研裝置陸續投入運行 對外徵集課題
懷柔科學城越來越多的科研裝置正陸續投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