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海欣攝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盧溝渡,擺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漢……”
一曲《盧溝謠》道出了永定河與北京城的密切&&。數百萬年前,發源自黃土高原的永定河,裹挾着大量泥沙沉積形成了北京小平原,塑造了北京城市水系的基本格局。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連年乾旱、人類活動增加等原因,讓永定河水量逐漸減少至斷流乾涸。河床裸露、黃沙遍佈、河流生態功能幾乎完全喪失,滋養京城的“母親河”一度成為城市的“傷疤”。
近年來,本市大力推進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兩度促成865公里河道全線通水,山峽段常年碧波蕩漾,流域地下水位持續回升,野生動植物生境得到有效修復,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母親河”重煥活力。
生態補水再現“流動的河”
今年5月12日,隨着天津市屈家店樞紐開閘放水,來自官廳水庫的永定河生態補水水頭匯入永定新河,標誌着2022年永定河實現全線通水。這是自1996年斷流後,永定河第二次全線通水。
河流的生命在於流動的水。永定河已經乾涸多年,水從何來?
2019年,為恢復永定河生機,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組織京津冀晉四省市,協同聯動、緊密協作,大力實施流域生態水量統一調度,對永定河進行跨流域生態補水。黃河萬家寨、冊田、友誼等水庫向官廳水庫調水2.7億立方米,永定河補水水源條件形成。
2019年春季,官廳水庫向下游河道集中補水2.3億立方米,永定河山峽段108公里全線流動,官廳水庫以下形成140公里連續水路。
2020年春季,官廳水庫生態補水出庫總量1.66億立方米,水頭最終到達天津市武清區。官廳水庫以下形成248公里連續水路,斷流25年的永定河北京段全線貫通。
2021年,在北京段全線通水的基礎上,本市水務部門加快完成小紅門再生水、南水北調中線向永定河補水工程,使得永定河水源更趨多元化。去年9月,永定河26年來首次實現865公里河道全線水流貫通入海。
“生態補水堅持以水開路、用水引路,驗證了濕河底、拉河槽、定河形、復生態的生態治河規律,為永定河地表地下協同修復、河道生態治理及全線貫通入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京市水資源調度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説。
今年4月,本市再次啟動永定河春季集中補水。按照水利部計劃,今年永定河全線通水時間將不少於3個月。
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宇&&,下一步本市還將繼續完善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建設,實施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加強流域取用水管理,提高生態環境治理和監管執法力度,力爭讓“流動的河”成為常態。
生態修復新增400余公頃濕地
門頭溝區龍泉灣這幾年人氣越來越旺。沿河步道上,常有三三兩兩的居民跑步健身。王巍也是其中之一。不過和其他人相比,他更知這段綠水青山的來之不易。
作為門頭溝區水務局副局長,王巍直接參與了永定河門頭溝段治理。龍泉灣正是永定河的出山口,長約5公里。
“這裡以前是大荒灘,颳風就是一天黃沙,下雨就是一片泥溏。”王巍1996年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永定河沿岸生態環境惡劣,河道裏的泥沙可以刮到窗戶上。
為改變這種窘境,王巍和同事上山、下河,用腳步丈量着永定河的每一灣每一曲,在門頭溝段102公里兩岸走過無數來回。通過邊坡和灘地生態修復,河底子槽種植水生植物,保留或營造坑塘、湖泊、濕地、溪流、林地等多種形態,創造生物多樣性環境,增強河道水源涵養功能,從而達到有水則清、無水則綠的效果。
102公里的門頭溝段中,龍泉灣是永定河生態修復的一個“標杆工程”。在不改變原有防洪標準前提下,按照“水清岸綠”的思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水源。主河槽內修建了8道跌水(上游渠道水流自由跌落到下游渠道),通過治理水質得到了改善,水源得到了涵養,生態得到了有效恢復,兩岸形成大組團綠化效果。
北京市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領導小組辦公室介紹,近年來,本市圍繞永定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統籌安排水源保障、沿河濕地、濱河森林、公園綠化、河道治理五類共35項重點工程建設任務。截至目前,已完工21項,在施工4項,進行前期推進10項;已累計實現新增濕地面積424公頃,新增造林19萬畝;完成河道生態治理21.7公里,新增綠化面積44.17公頃。
生境恢復引“監測環境”魚類鳥類回歸
生態補水對地下水位回升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今年永定河實現全線通水後,永定河自官廳水庫以下將形成270公里連續水路,北京段將形成水面約1800公頃。與2016年相比,永定河北京段地下水位平均回升5.24米,濕地水面面積提升94%,持續涵養首都西南地區地表地下水生態環境。
水清,岸綠,全線通水後的永定河生態環境改善,野生動植物生境得到有效修復,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數據顯示,永定河沿線累計調查發現高等植物375種、魚類40種,官廳水庫等重點區域鳥類達到348種。
今年生態補水前,永定河北京段已監測發現魚類20余種,其中包括號稱“水生態健康風向標”的五彩魚,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黑鸛也前來“做客”。在長期斷流的平原南段水域中,也首次發現菹草、狐尾藻、小茨藻等沉水植物。河湖水質得到顯著改善,Ⅲ類水質河段長度佔比達到80%以上。
接下來,北京還將加快實施永定河山峽段、平原南段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等4項工程,持續推進官廳水庫周邊環境改善,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河流廊道建設。
專家點評
生態治水助力永定河連山通海
永定河作為北京的“母親河”,哺育、影響着北京城的成長壯大。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餘年的建都史,都與永定河的變遷息息相關。
永定河屬於典型的游蕩型河道,斷面寬淺、水流散亂、易衝易淤、河勢變化劇烈。針對這些特點,北京市積極探索“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的問題”,提出了“以水開路、用水引路”的河流生態修復新理念。
以水開路,是針對游蕩型河道特徵,充分發揮自然水流衝淤造床作用,實施3至5年一遇洪峰流量,重塑河型。用水引路,是以脈衝補水自然衝淤造床恢復多樣自然生境,推動了河道地貌形態和生態環境的自然恢復,實現了“補水可持續、修復低成本”要求。
經過持續多年脈衝生態補水,永定河有水河道長度持續增加,河道水面面積明顯擴大,河流形態基本接近上世紀60年代歷史水平。水域生物棲息生境持續改善。隨着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的推進,清水長流、湖面蕩漾,沿岸綠樹連綿、城鄉山川相融……自然山水風貌,正逐步呈現。
要讓“流動的河”成為常態,還應持續加強永定河全線生態監測,開展有水河長、水面面積、地下水水位、水生生物多樣性等變化分析,進一步優化生態水量調度。還要開展生物棲息地特徵與水生生物生活的響應關係研究,評估現狀生境狀況及其對物種恢復影響,持續提升永定河水生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
(記者 王天淇 張驁)
(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流域生態所副所長薛萬來)
(原標題:865公里河道全線通水,北京段形成1800公頃水面,地下水位平均回升5米多 北京“母親河”重煥活力)
-
地下水位平均回升5米多 北京“母親河”重煥活力
2019年春季,官廳水庫向下游河道集中補水2.3億立方米,永定河山峽段108公里全線流動,官廳水庫以下形成140公里連續水路。
-
北京延慶:以“綠色”推動“最美冬奧城”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延慶區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綠色”推動“最美冬奧城”高質量發展。
-
北京戰疫直擊丨“00後”志願者的“疫”線擔當
在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有一個年輕又有擔當的群體,他們就是“00後”志願者。
-
妙手“春花”扮麗影 “95”後化粧師的古風情緣
“95後”的盛春花來自西安,目前在北京創業。
-
北京冬奧會綠色和可持續性典型案例分享會:破解可持續“密碼”
北京冬奧組委有關負責人、賽區和場館設計師等代表分享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和舉辦中的“可持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