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鬱思輝、胡佳麗)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主辦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以下簡稱“北京冬奧會”)綠色和可持續性良好實踐和典型案例分享會11日在北京聯合國大樓舉行。北京冬奧組委有關負責人、賽區和場館設計師等代表分享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和舉辦中的“可持續”故事。

北京冬奧會各項可持續性實踐和碳中和等成果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與聯合國所倡導和堅持的和平、團結、公平、包容、非歧視、促進可持續發展、促進繁榮等理念高度契合。本次分享會的主題集中在可持續性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碳中和三個專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很榮幸應邀擔任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諮詢建議委員,參與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策劃、監督等相關工作。他分享了環境規劃署牽頭負責的“可持續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倡議”和《可持續基礎設施的國際良好實踐原則》相關理念。

在專題對話中,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可持續發展處處長劉新平就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總體計劃、實施情況以及冬奧會可持續性成效影響做了整體介紹。她指出,北京冬奧會是第一屆從籌辦到舉辦全面落實《奧林匹克2020議程》可持續性要求的奧運會,可持續性要求融入到了北京冬奧會籌辦、舉辦以及規劃和實施全過程的日常運作管理中,是第一屆實現了碳中和的奧運會。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設計師李興鋼,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總設計師鄭方,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首鋼滑雪大跳&總設計師張利,分別介紹了本屆冬奧會新建和改造場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性設計理念,分享了如何借鑒傳統智慧和運用低碳創新技術等提高資源和能源效率、山地生態系統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故事。

李興鋼&&,延慶賽區的可持續設計主要分為社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環境可持續,其中大量的原生山地樹木的評估和保護、原地保護和移栽技術、山地歷史遺存保護技術的應用是延慶冬奧村的“特色”,山地新聞中心也是一個超低能耗和“近零碳”工程;延慶賽區還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各種各樣的造雪輸水泵站和蓄水池,通過對它們的精心選址和設計建造,強調這些基礎設施的景觀化、生態化和公共性,這些都是具有可持續性意義的工作。

張利提到,北京冬奧會對可持續性的解釋對全球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參考,不僅因為我們的策略和成就,更重要的是把中國人理解自然的傳統智慧重新詮釋了出來。歷史上北京市或者北京有關的城市建設發展格局,就是以正南正北、正東正西的網格和斜向的西北山區&&在一起的。申冬奧時外界曾有人質疑過三個賽區的布局,但當他們了解到這來自於我們人文地理髮展的歷史傳統,並且明白了這是為更大限度地把城市集中的資源向兩個山區輻射後,這些人就被説服了。
編輯:丁文嫻 許仕豪 鄭直
-
追憶藍天野:生命藏於大地,“戲要落在地上”
晚年的藍天野這樣説。
-
北京昨日新增本土34+31,均與天堂超市酒吧有關聯
6月11日0時至24時,北京新增34例本土確診病例(含1例無症狀感染者轉確診病例)和31例無症狀感染者,無新增疑似病例;無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
-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70周年 七十年歲月“留”金
十余出經典劇目的華彩段落輪番登&,6月11日晚在北京人藝曹禺劇場以一幕幕的形式匯聚成一台完整的院慶大戲,老中青三代演員相聚舞&。
-
“古址新村”因冬奧煥發活力向未來
這是4月25日拍攝的位於延慶冬奧村內的小莊戶村遺址。
-
穿越北京中軸線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北京中軸線上的鼓樓(2020年9月3日攝)。游人在北京前門大街游覽,身後是正陽門箭樓(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北京前門五牌樓(2020年9月8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