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河道不只有防洪排澇的安全意義,它與周邊濱水空間相互融合,共同承擔生態、游憩、景觀等多種功能。市規自委近日印發《北京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提出本市河道建設理念和規劃設計策略,推動實現“體現大國首都特色的安全開放之河、適應北方氣候特點的生態健康之河、傳承古都歷史文脈的文化魅力之河、增進人民生活福祉的宜居活力之河和展現現代城市文明的智慧創新之河”五大目標。
分區引導
“水岸割裂”變“水城共融”
兩山聚水、五河貫都、三環營城、多枝成網——北京城擁有較完整的城市水系。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對於河道和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思路發生了轉變,由“水岸割裂”轉向“水城共融”,注重復合功能、整體設計、協同建設和水陸統籌。
《導則》構建了19項規劃設計策略和67條具體設計要點的導引體系,按照不同結構和功能分區管控引導。以功能分區為例,《導則》將全市主要河湖水系劃分為平原建設區、平原非建設區和山區。
其中,平原建設區的河道適量佈置公共服務設施,讓濱水公共空間承載更多功能。平原非建設區的河道應通過河流水系、道路廊道、城市綠道等綠廊綠帶相連接,注重野趣和原生態。山區河道則應保護天然形成的河道生態本底,控制水土流失、涵養水源。
打通斷點
推動濱水空間開放共享
《導則》明確,要引導濱水建設用地安排面對公眾開放的用地功能,鼓勵安排商業、文化、體育等用地功能,商務樓宇、酒店、住宅等建築底層宜設置開放底商。值得關注的是,《導則》提出,避免企事業單位或個人將濱水空間據為私有,歷史上形成的個別綠帶內建設用地,應結合規劃設計逐步騰退,打通斷點,確保河道沿線的公共開放性。
傳統河道形態常常“直來直往”,親水性不佳,為此《導則》提出,適度調整河道岸線形態,宜彎則彎、宜寬則寬。另外,河道宜維持自然,應逐步對現有不透水的硬質護坡進行生態化改造。
古今輝映
推動建設濱水文化探訪路
北京老城因水而建、緣水而興,逐漸形成了“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的宜人景觀。《導則》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打造傳承古都歷史文脈的文化魅力之河,保護古今輝映的水城格局,並推動濱水文化探訪路徑建設。
《導則》提出,歷史文化地區宜恢復保護價值高的濱水歷史建築及所在地區的風貌和城市肌理。保留濱水空間內有歷史價值的工業遺存,漕運設施,建築物和藝術品、古樹名木。以古都中軸線為例,《導則》明確,重點保護與傳統中軸線密切相關的七橋七水節點,包括南護城河永定門橋、龍須溝天橋、前三門護城河正陽橋、外金水河橋、內金水河橋、筒子河神武門橋和玉河萬寧橋。
《導則》顯示,本市還將推動濱水文化探訪路徑建設,通過遊船、自駕、騎行、步行等出行方式,展示沿線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漕運文化。濱水文化探訪路徑將包括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老城歷史文化街區及三山五園水系等。(記者 陳雪檸)
(原標題:本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發布 五大目標促進“水城共融” 首都濱水空間將提升“魅力值”)
-
16條徒步線路邀市民“清明上河”
市文旅局會同16區文旅局,以水為脈,以文為媒,推出16條“漫步北京——清明上河徒步游主題游”線路,邀市民和游客足不出北京,就可以沿着一條條清澈的河流,用腳步書寫一幅幅屬於北京的“清明上河圖”。
-
首都濱水空間將提升“魅力值”
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河道不只有防洪排澇的安全意義,它與周邊濱水空間相互融合,共同承擔生態、游憩、景觀等多種功能。
-
打擊“套牌種子”,為種業創新者撐腰打氣
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總體戰略下,要堅決震懾“打種子歪主意”的人,通過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信用監管、普法宣傳等手段,提高知識産權保護意識,為種業創新者保駕護航,營造種業振興良好氛圍。
-
假期錯峰出行 建議網絡祭掃
昨天,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對外新聞處處長田偉提醒,清明假期將至,市民堅持非必須不出境,非必要不出京,建議盡量選擇網絡祭掃、代為祭掃,不去中高風險地區和報告確診病例的地區旅游、出差、祭掃。
-
中小學周邊將“一校一策”疏堵
市教委等三部門日前發布《2022年北京市中小學校周邊交通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確將本市所有存在交通擁堵問題的學校全部納入治理範圍,將在校生人數2000人以上的72所學校納入重點監測考評名單,對市民反映的學校周邊交通擁堵和交通問題突出的情況接訴即辦,及時納入重點治理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