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記者倪元錦)北京市生態環境局18日召開發布會介紹,2021年,以保護生態空間和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重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全市生態環境部門開展藍天、碧水、凈土、自然生態保護等11個方面60項執法任務,查處各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近2.23萬起,生態環境行政處罰1.47億元。
“涉及大氣治理方面的執法,涵蓋了固定源和移動源兩大領域。”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總隊總隊長趙志威通報,固定源方面,去年立案查處5860起,實施查封扣押、限産停産、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機關等案件650起;移動源方面,處罰超標重型柴油車1.42萬輛次、非道路移動機械2219&次、檢測場19起。
推進藍天保衛戰,是北京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之一。2021年,針對涉揮發性有機物(VOCs)工業企業、重型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等重點領域,北京組織開展“夏季攻堅”“進工地”“進駕校”“節假日旅游客車”等“一微克”專項執法,開展涉氣檢查11.7萬家次,抽測重型柴油車290萬輛次。
在水和生態環境執法方面,2021年,圍繞“保好水、治差水、護飲水”目標,組織開展污水處理廠、涉重金屬排放單位、地下水污染防治單位、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行業執法檢查,推動解決涉水問題835起。
在土壤和固廢專項執法中,2021年,北京對重點污染地塊和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開展全覆蓋檢查,並對中、高風險地塊進行全面排查,確保土壤安全。
科技手段在環境執法中獲得深度應用。小到一輛機動車,使用機動車遙感、黑煙抓拍進行非現場執法;大到大尺度生態空間保護,利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等科技手段開展巡查排查,都體現科技化執法特點。
趙志威介紹,北京生態環境部門利用在線監控系統,對540余家工業企業排污情況實施全天候監控,在全國率先試點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網格報警功能,強化對機動車檢驗機構三級網絡監管,檢查檢測場1.24萬場次,處罰違法行為19起。
-
校園垃圾分類助力中國首都文明“新時尚”
林業大學推動學生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是北京各級各類高校文明新風的一個縮影,這股新風也助推了中國首都文明“新時尚”的形成。
-
北京:2021年查處生態環境違法2萬餘起
-
北京:三月遇大雪 春光換白衣
據北京市氣象局消息,北京出現局地暴雪,傍晚至前半夜仍將有降雪。
-
地鐵16號線農大南路站A口近期開通 居民少繞300米
地鐵16號線農大南路站A&&口已準備就緒,不時有附近居民詢問開通時間。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地鐵農大南路站A口看到,新建成的&&口“藏”在了臨街新建的二層樓房當中,磚紅色的外墻顯得古色古香。
-
珍稀候鳥頻頻飛臨北京平谷
進入3月份,平谷區迎來候鳥過境高峰。平谷金海湖國家級監測點近日也觀測到了中華秋沙鴨,同時還發現了3隻青頭潛鴨,這也是平谷區首次觀測到這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