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下午5點多,跟隨幾個食客的腳步,記者走進北京市東城區翠花胡同一處挂着大紅燈籠的小飯館——悅賓飯館。
別看門面小,這家經營了42年的“老”飯店有一個響噹噹的來頭——中國改革開放後成立的第一家個體飯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一度關張的悅賓飯館是如何重現煙火氣的?用飯館經營者郭華的話説,這離不開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和服務。以前政府部門是“管着企業辦事”,如今則更多是“遇到困難時管着我們”。

春節假期剛過,悅賓飯館恢復了營業。新華社記者吉寧 攝
走進飯館,40多平方米的空間留出一條狹長的過道,兩邊錯落地擺放着11張桌子,墻上張貼着老輩人的照片和“嘗嘗看”的字帖……每一個“老物件兒”似乎都在訴説着這裡的年代感。
蒜泥肘子、涼拌肚絲、幹炸小丸子、糖醋排骨……傳承了幾十年的招牌菜,依然是今天食客們首選的“心頭好”。北京市民劉先生是這裡的常客,他説:“悅賓的菜大部分還都是老味道,隔段時間不吃就想著這一口。”
華燈初上,飯菜的熱氣在房間內瀰漫。
這景象,與兩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讓多年安穩經營的飯館陷入困境形成鮮明對比。
“當時我們都傻了,飯館關門了。”郭華説,“整個胡同進行封閉式管理,員工也回了老家來不了。身邊很多同行心急如焚,不知道該怎麼辦。”
“好在沒過多久,東城區的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就把大家組織起來,一起開會談困難想辦法。”郭華説。
房租、水電費、稅費、社保……這些疫情期間困擾經營的問題一個個被提了出來,政府部門拿出了紓困方案,能減就減、能免就免,全力幫助商家復工復産。
“看著商戶們不能經營,我們心裏特別着急,這都是一家家的生計。”北京市東城區市場監管局東華門街道所副所長朱學理説,“想方設法幫他們落實防疫要求,還與各部門、協會聯動,幫扶商戶恢復元氣。為了幫助一個商戶達到延續餐飲許可的標準,我們前前後後跑了好幾趟,最終讓商戶正常開門。”
“復工以後,政府給我們減免了水電等費用,節省了好幾千塊錢的開支,真的就是及時雨。”郭華説,疫情期間,政府部門和相關協會還積極幫餐飲企業&&貸款業務,想辦法解決經營困難。
北京市商務局生活服務業處處長彭峰介紹:“為了讓餐飲業盡快復蘇,我們&&並多次更新餐飲行業經營服務指引,同時發揮生活服務業和商貿流通企業擔保平台支持作用,提供融資擔保等幫扶措施,2020年、2021年累計支持相關餐飲企業獲得貸款超過1.6億元。”
在各方支持下,2020年5月,悅賓飯館重新開張,胡同裏的煙火氣悄然回歸。飯館恢復營業後,政府部門和協會還送來了當時供應比較緊張的消毒液、測溫槍、酒精等防疫物資,解了燃眉之急。

悅賓飯館的內景。新華社記者吉寧 攝
“特別感動,關鍵時刻在背後撐了我一把。”郭華感慨,這幾年尤其是疫情期間,明顯感受到了政府服務的變化。關門歇業那段時間,隔三岔五就能接到政府部門電話,全都是讓提需求給保障的。
“悅賓是40多年的老店了,在我爺爺奶奶那一輩,辦個證照要好多部門來回跑,幾個月也未必辦得下來。現在很多業務動動手指就能在網上辦,政府的人還會進行政策輔導,好多事情都想在我前頭了。”郭華説。
朱學理説:“作為監管單位做到無事不擾,同時我們把一些好的經驗、想法傳遞給市場主體,希望商戶把牌子樹起來、名氣打出去,能發展得更好。”
郭華説,政府部門的“管”正變得不一樣:以前政府部門像家長,“管着企業辦事”;現在政府部門的“管”更多的是“遇到困難時管着我們”,追着給企業解決問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餐飲收入4.69萬億元,同比增長18.6%,餐飲市場規模實現與2019年基本持平。如今,悅賓旺季的客流量已接近往年正常水平,但受疫情散發等因素影響,這家煙火小店尚未完全恢復元氣。
面對未來,郭華表現得很有信心和底氣。
“一方面有政府的支持作後盾,一方面飯館也在跟隨變化尋求創新,找發展的新機會。”郭華説,“比如現在人們生活條件普遍提高了,下館子都追求綠色健康、少油少鹽,我們也會在保留傳統菜品基礎上,根據當下流行的口味,嘗試研發一些新菜。”
在飯館的一面墻上,一張1980年《北京晚報》的頭版報道分外醒目:本市城區第一家個體經營的悅賓飯館今天開業……
如今,報紙早已泛黃變脆,安靜地在墻上與食客隔空互望。

在悅賓飯館,墻上挂着20世紀80年代的報紙、老輩人的照片。新華社記者吉寧 攝
在逐漸而起的喧囂聲中,就餐高峰的時間就快到了,服務員拿着菜單熱情地招呼着食客落座就餐。
郭華相信,悅賓的明天會更好。
策劃:胡清海
記者:吉寧、王雨蕭、馬曉冬
編輯:劉錚、郝靜、金地
-
身衛“紅墻” 心繫百姓——來自西長安街派出所的採訪筆記
“幫助換來感激,感激換來配合。”崔健説,一個轄區的平安穩定,離不開多方共建共治,更離不開警民魚水情深。
-
調查:野蠻生長的“辣眼”電梯廣告該如何管?
記者近日發現,在眾多住宅樓電梯間,雷人雷語的“辣眼”廣告層出不窮。這些廣告以簡單粗暴的&詞、誇張的視覺衝擊、循環的高頻播放“強制洗腦”,引起大量居民不適與反感。
-
北京首次將老年人納入科學素養提升重點人群範圍
昨天,市科協等多個部門對近日印發的《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進行解讀。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介紹,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4.07%,較2015年提升了6.51%,增幅居全國首位。
-
北京社會工作新標識發布
昨天上午,由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主辦的第七屆北京社會工作主題宣傳活動在線上啟動。新標識以漢字“社”為核心圖案,採用肩並肩、手拉手的擬人化設計,寓意社會工作“助人自助”,攜手服務對象以昂揚向上的姿態擁抱未來。
-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京將培育百個鄉村振興示範村
北京市委市政府日前&&《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設定了目標: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美麗鄉村建設補短板任務,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進一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