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清晨的陽光,京張高鐵冬奧列車從清河站疾速駛出,短短50分鐘就能一站直達終點站太子城。時速350公里、全程5G覆蓋、超高清演播室,這三張靚麗的中國名片疊加,讓披着冰雪藍的冬奧專列成為多國運動員和記者在社交媒體上點讚最多的冬奧風景線之一。
作為首個5G網絡全覆蓋的奧運盛會,北京冬奧會帶給人們的驚喜不斷。從體育賽事轉播到智慧場館運營,從醫療服務到後勤保障……乘着5G“高速列車”的北京冬奧處處綻放着智慧與科技之光。
谷愛凌首鋼滑雪大跳&奪金,羽生結弦挑戰4A,荷蘭名將舒爾廷打破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世界紀錄……隨着精彩賽事不斷上演,北京冬奧會收視率創下歷屆最高。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首席執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薩科斯一語道出了收視率背後的玄機:“這得益於中國在5G技術使用方面世界領先。”
冰壺的花崗岩紋理、獎牌的金屬色澤、雪道上的劃痕、運動員額頭上細密的汗水……賽場的細節如身臨其境般撲面而來。一塊塊戶外8K超高清大屏幕上,“髮絲級”的畫面記錄着賽場上的動人瞬間,讓未能親臨現場的觀眾直呼過癮。
助滑、起跳、縱身向上,向後翻騰三周加轉體1800度,穩穩落地!2月16日晚,齊廣璞在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決賽中以出色發揮成功摘金。當他在雲頂雪場跳躍翻轉時,每一個動作都被4K/8K 360度雲轉播技術瞬時捕捉,通過雲端的直播信號以多重角度清晰呈現給全球觀眾。
據統計,北京冬奧會賽事時長約1000小時,轉播內容總生産量達6000小時,首次全程以4K超高清格式轉播,部分重要賽事以8K格式轉播。這些內容不再僅僅依賴衛星傳輸,還同時通過中國科技企業阿里雲支持的奧運轉播雲走向全球數十億觀眾,實現奧運轉播的重大技術進步。
曾經,完成一場賽事轉播需要龐大的現場轉播團隊、複雜的現場線路佈置、昂貴的轉播車配置予以支持。而今,一個人頂得上一支隊伍,高山峽谷都不再是直播的壁壘。在跳&滑雪等北京冬奧場館,攝像師背着重量僅930克、待機時間卻長達4個小時的“5G+雲直(轉)播”背包,腳踏滑雪板,颯爽又輕鬆地將高清視頻實時回傳。
冬奧會期間,北京市和河北省張家口市兩地87個競賽與非競賽場館及連接道路均實現5G網絡全覆蓋,並以下行1.5G、上行500M的速率刷新奧運史上網絡服務紀錄。“此次冬奧會在很多領域都有突破,尤其是轉播和通信技術。”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對此也連連點讚。
當5G與冬奧相遇,帶來的顛覆體驗遠不止於觀賽。
造型獨特、依山而建的國家跳&滑雪中心,宛如一柄“如意”坐落在山谷間,但衛星導航信號很難進入這座場館內部尤其是地下區域。在一個不足手掌大小的白色時空盒的幫助下,身處“雪如意”的巡檢機器人就能通過北斗微基站獲得自己的實時位置信息,也可通過4G/5G模塊將信息傳遞給位於遠程機房的雲&&。
當5G遇上虛擬現實,不出冬奧村,各國運動員們就能親身體驗一把蛟龍號、神舟飛船等中國國之重器的魅力。坐進冬奧娛樂中心內蛟龍號載人深海模擬器的全息艙內,戴上VR頭盔,運動員就進入了深海,突然從“身邊”探出頭來互動的海豚和繽紛多彩的海底世界令人嘆為觀止。
“賽場內外處處有驚喜!”“中國5G,超讚!”一直在主媒體中心中國聯通體驗中心服務的姜珊,仍然記得外國記者寫下這些留言時,她所感受到的強烈自豪和驕傲。
“北京冬奧會向全球展示了中國的信息通信技術和服務實力。”中國聯通研究院副院長唐雄燕説,從夏奧到冬奧,中國已完成從2G時代的“追跑”,到3G、4G時代的“並跑”,再到5G時代進入“領跑”陣營的飛躍。
目前,北京已開通5G基站5.2萬座,成為名副其實的“5G之城”。融通世界,鏈結未來,在服務來自全球的冬奧參與者的同時,北京也向世界發出了智慧城市的科技強音。(記者 孫奇茹)
-
“賽場內外處處有驚喜” “5G之城”點亮智慧冬奧
伴着清晨的陽光,京張高鐵冬奧列車從清河站疾速駛出,短短50分鐘就能一站直達終點站太子城。融通世界,鏈結未來,在服務來自全球的冬奧參與者的同時,北京也向世界發出了智慧城市的科技強音。
-
為冬殘奧會佈置景觀 14萬株“超級鮮花”擺上街頭
昨天,位於長安街東單路口東北角的“綠色冬奧”花壇,換花工作已臨近尾聲。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先哲告訴記者,為了冬殘奧會“換花”,提前共培育了20萬株不同品種的鮮花,留出了“富餘量”。
-
首鋼"雪飛天":青春運動與工業遺産在這裡永久結合
未來,作為奧運遺産,“雪飛天”將成為世界上首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場館,繼續用於比賽和訓練,並向公眾開放。
-
耐寒花卉扮靚北京冬殘奧會城市景觀佈置
冬奧會會徽、吉祥物轉換為冬殘奧會會徽、吉祥物,主題花壇彩色有機覆蓋物轉換為早春耐寒花卉……北京由冬奧會向冬殘奧會城市景觀佈置,預計2月28日將完成轉換,確保“兩個奧運,同樣精彩”。
-
從“病無醫”到“早確診” 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為罕見病診療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26日從中國罕見病聯盟等主辦的“第十五屆國際罕見病日系列活動”中了解到,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成立以來為推動我國罕見病診療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