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好手速快 垃圾分揀機器人大興西紅門鎮上崗
2022-01-26 14:56:20 來源: 北京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小區裏灰色的垃圾桶,本來應該裝其他垃圾,但因為總有居民分類不夠細緻,易拉罐、塑料瓶、包裝盒等可回收物以及剩菜剩飯等廚余垃圾也常常出現在“灰桶”內,給桶前值守人員以及後期垃圾處理帶來麻煩。隨着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大興區西紅門鎮生活垃圾分類中心在升級改造過程中引入了4&AI機器人,專門把混在其他垃圾中的可回收物篩選出來,不僅實現精準分類,還可以把廚余垃圾製成有機肥,把其他垃圾製成衍生燃料供水泥廠、發電廠節省燃煤。

  探訪

  “抓娃娃”又快又準 每分鐘能揀出70多件物品

  走進位於南中軸路東側的西紅門鎮生活垃圾分類中心,如果沒有些許垃圾腐敗産生的淡淡酸味,眼前展現的場景很像快遞分揀中心——紅黃相間涂裝的設備全力運轉,一條條傳送帶之間,有4個類似“駕駛艙”一樣的透明方盒子,盒子裏裝的就是AI智能分揀機器人。

  仔細觀瞧,4台機器人又分成兩類,一種用的是吸力槍,可以把一些零碎的可回收物吸上來,另一種用的則是爪子,可以像“抓娃娃”一樣把一些大件的可回收物抓取上來。“當你還在猶豫這是什麼垃圾時,我們的機器人已經完成了1.5次分揀。”西紅門鎮垃圾分類專班負責人張震國説,兩類機器人可以相互配合,一吸一抓,提高效率。

  傳送帶運送的就是從各社區、餐飲店收集來的“其他垃圾”,裏面混合着一些塑料瓶、金屬瓶蓋等可回收垃圾。來到傳送帶上,可回收物馬上就被機器人挑了出來,隨即投到可回收物的通道裏。

  記者在機器人前觀察了一會兒,發現機器人分揀的成功率在80%以上。幾乎每個塑料瓶,都能被機器人識別到,但並不是每個都能被成功抓起。“這些抓不起來的,都是因為瓶子被錯誤地和廚余垃圾放在一起了,表面有油,機器人一抓就打滑。”張震國説,如果市民們都能按要求正確分類,機器人就可以更加輕鬆地在眾多可回收物中挑出塑料瓶,成功率也會高不少。

  每台機器人每分鐘可分揀70多件物品,速度大約是人工的2倍,而且機器人不需要休息,只要連通電源就可以24小時工作。西紅門鎮副鎮長徐可&&,未來的垃圾回收工作將完全有條件實現無人化,通過智能設備的應用,可以很大程度解決生活垃圾分類中心長期存在的人員緊缺問題。隨着裝備升級,誤差率也會越來越低。

  揭秘

  “三國設備”本事不小 24小時工作分揀不出錯

  正面看,AI智能分揀機器人呈外八字形,這種結構是經過專業力學分析設計的,能夠減少設備高速運轉産生的振動干擾機器人精度。從側面看,它一人多高,垂直的結構能夠確保多&智能設備緊湊地拼接在一起,彼此共用同一個“大腦”。

  機器人的“大腦”就安裝在最上面,裏面有多個芯片,控制着機器人的視覺系統、神經系統,指揮着吸力槍和爪手工作。視覺系統由多&高清攝像頭組成,類似於人的眼睛,“我們提前植入了垃圾分類大數據,對機器人進行訓練,爭取做到無論廢棄物是完好無損,還是遭受破壞、遮擋,機器人都可以識別。經過海量訓練,只要是人的眼睛能一眼識別的東西,機器人都能識別。”張震國説,即便24小時高強度工作,也不用擔心機器人“頭腦過熱”分揀出錯,因為它的“大腦”內置了空調,確保內部始終保持恒溫。

  更智能的地方在於,AI智能分揀機器人還具有強大的遷徙學習能力,可以通過雲端大腦,與部署在各地的機器人實現數據共享和遠程智能提升。比如,部署在浙江的垃圾分揀中心的機器人可以向部署在上海、北京等地不同的機器人學習,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還可以互相繼承廢棄物識別的經驗。

  如此先進的機器人可不是進口貨,他們都是“三國設備”——國産機器人、國産人工智能、國産核心部件。生産企業成立至今已申請超過150多項知識産權,授權100余項,代表了我國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垃圾分類領域的實力和潛力。

  經過精準分類後,生活垃圾可製成衍生燃料實現變廢為寶。

  摸底

  垃圾堆裏“搞研究” 一車生活垃圾裏有30種可回收物

  為什麼要引入AI智能分揀機器人實現精準分類?張震國與記者分享了這樣一事件。

  去年6月,西紅門鎮生活垃圾分類中心還沒有升級改造,只是作為一個較大規模的垃圾轉運站使用。從全鎮各個小區運來的垃圾都要先暫存在這裡,經過壓縮後再送往馬家樓、安定、南宮等地,或是填埋,或是焚燒。“壓縮完的垃圾成了一個長方塊,只看邊邊角角,都能發現不少塑料、金屬,讓人看了挺心疼的。”張震國説。

  為了搞清西紅門鎮生活垃圾的具體成分,張震國和幾位同事開始了一場辛苦枯燥的工作——整整兩個月的時間裏,每天都要在轉運站查看從小區運來的生活垃圾,通常是垃圾車剛把垃圾卸下來,張震國他們就圍了上去,像是在尋覓什麼值錢的寶貝。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轉運站裏像蒸籠,再加上垃圾的味道很刺鼻,幾個人剛幹活兒沒幾分鐘,就陸續開始嘔吐,挨個兒到衞生間漱口,然後繼續去垃圾堆裏“搞研究”。

  “功夫沒有白費,我們發現,一車廂垃圾裏有超過30種可回收物,這些都值得重復用,焚燒填埋真的太可惜了。”張震國説,掌握了資源底數後,品嘗過分揀痛苦的他確信了自己的目標——一定要引進高科技分揀設備。

  “馬上就去全國各地考察,拜訪生産企業,經常是凌晨4點剛下飛機,8點就準時出現在西紅門的會議室裏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南方的一家智能裝備製造企業正好符合張震國的要求,這才有了現在西紅門鎮生活垃圾分類中心裏的那4&AI智能分揀機器人。

  未來

  衍生燃料助力“雙碳” 每年可為9萬噸其他垃圾精準分類

  升級改造後的西紅門鎮生活垃圾分類中心目前正處於試運行階段,按照計劃,1個月後將正式運行,每年可為9萬噸其他垃圾進行精準分類。

  混合在“其他垃圾”中的廚余垃圾,中心將通過好氧發酵技術製成有機肥料;可回收物經過AI智能分揀機器人、風選、磁選、微電流的篩選後,可以進入資源回收領域。令人驚訝的是,像用過的衞生紙、被污染過的塑料、枯枝爛葉等市民認為毫無利用價值的垃圾,分類中心也能通過混合有機肥、烘乾,把它們製成垃圾衍生燃料,變廢為寶。

  在生活垃圾分類中心的大廳裏,擺放着十幾麻袋垃圾衍生燃料。這種燃料呈黑色長條形,看上去就像煤炭一樣,摸上去卻遠沒有煤炭堅硬,細看之下,就能發現隱藏在內部的“纖維”——那正是“垃圾”再利用的見證。

  “沒有經過精準分類的生活垃圾裏麵包含着金屬,而且濕度比較大,如果直接送去燃燒,每噸的熱值只有1000大卡左右;精準分類之後製成的垃圾衍生燃料,純度很高而且很乾燥,每噸的熱值能達到5000大卡。”張震國説,目前垃圾衍生燃料主要供應水泥廠和發電廠替代燃煤,每年可幫助工廠節約4萬噸標準煤,助力實現“碳中和”“碳達峰”。

  不僅如此,西紅門鎮生活垃圾分類中心升級改造後不再承擔垃圾轉運功能,由於對生活垃圾進行了精準分類,減少了垃圾的轉運次數,運載車輛也能“歇歇腳”了。據統計,每年可因此節省75%的燃油消耗。(記者 陳強)

+1
【糾錯】 責任編輯: 畢尚宏
北京要聞
  • 眼神好手速快 垃圾分揀機器人大興西紅門鎮上崗
    經過精準分類後,生活垃圾可製成衍生燃料實現變廢為寶。”張震國説,目前垃圾衍生燃料主要供應水泥廠和發電廠替代燃煤,每年可幫助工廠節約4萬噸標準煤,助力實現“碳中和”“碳達峰”。
  • 歷時一個月改造布展 鼓樓二層元月26日起恢復開放
    經歷一個月左右的改造布展,從今天起,鼓樓二層展廳恢復開放,不少游客趕來欣賞擊鼓表演。今天上午,記者在鼓樓二層展廳內看到,展廳內已經佈置一新,展板採用白底黑字的色調,搭配紅色的線條,既醒目又符合整體基調。
  • 2022年北京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有望達74.6%
    記者從昨天召開的2022年北京交通工作會上獲悉,今年北京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有望達74.6%,開放提升西南二環水系28公里濱水道路。今年,北京將優化東三環、北四環輔路慢行環境,推進自專路東拓、南展建設,選取雍和宮-國子監等歷史文化街區,創建慢行優先街區試點。
  • 春節假期高速免費通行 地鐵公交視情況延長運營
    過幾天就是春節假期了,為了保障節日期間市內交通運行平穩,交通部門將採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出租:做好機場、火車站地區特別是夜間11時後出租運力組織和服務保障工作,滿足抵京旅客的出租接續運力需求。
  • 探訪西城兩個封控區 居民生活用品社區代為採購
    社區工作者為廣外鴨子橋路1號院居民配發生活物資。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訊(記者張驁)昨天,西城區廣外鴨子橋路1號院2號樓被劃為封控區,1號院其他區域為管控區。在右內西街甲10號院,社區南門、東北門已經封閉,北門已拉起警戒線,街道、社區相關工作人員、民警等正在現場維持秩序。
向冬奧出發 展現志願服務風采
向冬奧出發 展現志願服務風采
京城“小哥驛站”暖人心
京城“小哥驛站”暖人心
“雙奧”志願 夢想成真
“雙奧”志願 夢想成真
小年廟會 喜迎新春
小年廟會 喜迎新春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0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