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海爭(左4)與同事們在冬奧工程驗收現場。
手機相冊裏,300多張工作照拼接起了市住建委監督總站劉海爭在冬奧會延慶賽區執行質量監督任務的點點滴滴。
“這張是在小海陀山山頂拍的,這張是在測量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拖牽索道的混凝土基礎……”照片中,劉海爭手握盒尺、夾着文件,經過了數個四季輪迴。自2018年以來,劉海爭及其團隊對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累計監督檢查80余次,發現問題150余條,為冬奧工程的順利交付保駕護航。
“剛接到去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執行質量監督工作的任務時,‘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這8個字是我內心最直接的感受。”劉海爭的思緒又回到了3年前。
2018年12月3日,北京已是一派隆冬景象,小海陀山上更是寒風凜冽,山頂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您歲數大了,又是女同志,這海拔兩千多米的小海陀山就別爬了。”“我又不是參觀來的,不上去怎麼知道活幹得符不符合要求!”已經56歲的她,在總站一線的監督隊伍中是年齡最大的女同志。“那天,我和科室同志們執行每月的監督檢查,到海拔1680米左右的時候山路斷了。”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劉海爭和團隊只能手扶拐杖,從海拔1680米處步行到海拔2198米的山頂,相當於爬了一座香山。兩三個小時的山路讓一行人變成了“土人”,不僅滿身是土,還凍得滿臉通紅、雙腳冰涼。“時間緊、任務重,這時候哪顧得上休息,抖落抖落塵土就又去工作了。”
2020年1月,又一個寒冬,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拖牽索道基礎迎來驗收。這是安裝索道之前的最後一個把關口,容不得半點馬虎,劉海爭和團隊二話不説就登上了小海陀山山頂實地檢查。山上的積雪埋過了小腿,流出來的鼻涕瞬間就被寒風凍住了。為了測量索道基礎的外觀是否符合設計圖紙要求,劉海爭摘下手套,用雙手扒開厚厚的積雪,掏出盒尺測量混凝土鑄成的索道基礎尺寸。
由於延慶賽區的冬奧工程大多裸露在室外,許多實體的外觀並非平面,相比更加先進的激光測距儀,盒尺成了劉海爭執行監督任務時更為得心應手的工具。然而,能用盒尺測量出幾毫米的誤差並非一日之功,有着十年以上一線經驗的“老師傅”才能應用自如。
測量、觀察、記錄、核對,劉海爭在山頂一呆就是一整天,夜色漸濃才起身下山,而此時,她的一根根手指卻凍得跟蘿蔔似的,都塞不進手套了。
“冷”並非最嚴峻的挑戰。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均為國內首次建設,工程建設施工及驗收標準在國內尚屬空白,建設初期質量監督工作無據可依才是最艱難的。“我們意識到,必須要儘早制定設計、施工及驗收標準。”劉海爭説。
“我們也是首次對冬奧工程進行監督,就腳踏實地地從蒐集資料開始,邀請專家實地調研再制定相關標準,9項標準的&&足足用了一年多。”劉海爭所説的9項標準包括由市住建委監督總站督促建設單位牽頭編制完成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工程設計標準》《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施工驗收標準》等。正因為有了“標尺”,才能尺步繩趨,保證了延慶賽區冬奧工程後期施工和驗收的順利進行。在劉海爭的描述裏,“零的突破”是本次冬奧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關鍵詞。
硬骨頭被劉海爭及其團隊啃了下來。2021年6月30日,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第一標段通過完工驗收。
盛夏的小海陀山層巒疊嶂、鬱鬱蔥蔥,被譽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宛如一條瀑布順着山頂傾瀉而下。劉海爭站在冬奧工程的質量監督隊伍中,眼眶不由得濕潤了。從小海陀山的泥濘山路到建成通車的延崇高速,從施工初期表土剝離階段的“滿目狼藉”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順利驗收,3年多的辛勞付出終於迎來收穫的喜悅。如今,隨着冬奧臨近,劉海爭和同事們為冬奧工程保駕護航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加強烈了。(記者 鹿楊)
-
北京豐&開展全區核酸檢測
為有效阻斷疫情傳播,確保全區居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豐台區防控辦定於1月23日組織全區核酸檢測。
-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舉行全要素全流程綵排
當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了全要素全流程綵排,整個綵排完全按照開幕式當天儀式的各個環節運行,參加綵排人員約為開幕式當天的二分之一。
-
百餘&防疫型智能環保移動公廁助力北京冬奧會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頒獎廣場、首鋼滑雪大跳&、延慶賽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附近,百餘&防疫型智能環保移動公廁即將全部投入使用。
-
我國多地迎來降雪
近日,我國多地出現降雪天氣。
-
北京新增1個高風險地區 疫情呈現多點散發態勢
經北京市疾控中心評估,按照《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風險分級標準》,北京市即日起將豐台區玉泉營街道萬柳園小區定為高風險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