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場館賽後將全面向公眾開放
2022-01-14 08:37:38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1月10日,“鳥巢”和“冰立方”夜景。圖/IC photo

  1月13日,國新辦舉行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綠色冬奧和可持續發展發布會,北京冬奧會正式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賽前)。截至2021年9月30日,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承諾已完成98%。北京冬奧組委&&,2022年還將發布北京冬奧會賽後可持續發展報告,全面匯總賽事籌辦和舉辦全過程的可持續性發展。

  申辦時提出28條可持續性相關承諾事項

  報告系統闡述了北京冬奧組委及主辦城市政府履行可持續性申辦承諾、落實和實施可持續性政策及計劃的進展情況等。

  可持續發展是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三大理念之一。申辦時,北京冬奧會在可持續性目標、理念和戰略,可持續性機構、預算和機制,規劃、指南和標準,場館選址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行,宣傳與文化活動,可持續採購,城鄉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與補償,應對氣候變化與碳中和,治理大氣污染保障空氣質量等領域提出了28條可持續性相關承諾事項。

  報告&&,截至2021年9月30日,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承諾已完成98%,取得顯著成效。比如,建立了集監控、審查、保證和報告為一體的北京2022可持續標準體系、場館建設採用“綠色建築標準”、北京冬奧會所産生的碳排放將全部實現中和、北京市2022年PM2.5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45%左右等。

  同時,報告展示了北京冬奧會取得的可持續性成果,涉及生態環保、區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

  北京冬奧組委&&,2022年還將發布北京冬奧會賽後可持續發展報告,全面匯總賽事籌辦和舉辦全過程的可持續性發展。

  全過程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嚴家蓉&&,北京冬奧會遵循的是國際奧委會的標準,是聯合國的可持續標準。北京冬奧會是第一屆從申辦、籌辦、舉辦全過程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奧運會,也是積極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奧運會。

  “關於北京冬奧會的‘綠色’,有非常多的亮點。”嚴家蓉介紹,北京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發布了可持續性計劃,提出了“可持續·向未來”的可持續性願景,從環境正影響、區域新發展、生活更美好三個方面,制定了119項具體措施。

  同時最大化利用現有的場館和設施,國家體育場“鳥巢”將舉辦冬奧會的開閉幕式;國家游泳中心,從“水立方”變成“冰立方”;五棵松體育中心,即原來的“籃球館”變成“冰球館”。

  在碳排放方面,北京冬奧會採取了低碳場館、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多項措施,減少賽事籌辦和舉辦過程中的碳排放,實現“北京2022所産生的碳排放將全部實現中和”的宏偉目標。

  此外,北京市還與河北省聯合研究制定了《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作為評價冬奧會雪上場館的綠色建築標準,填補了國內外相關標準的空白。

  嚴家蓉&&,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管理體系融合了ISO20121、ISO4001、ISO26000三個國際標準,形成了北京冬奧會特色的可持續性管理體系,也創造了奧林匹克歷史上第一個覆蓋奧運會籌辦全領域、全範圍的可持續性管理體系,將為今後的奧運會等大型活動作出良好示範。

  亮點1

  北京冬奧會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的場館遺産

  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北京2022年冬奧會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的場館遺産,使用了6個2008年的奧運場館。比如,國家體育場“鳥巢”將作為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場地使用。國家游泳中心,即原來的“水立方”,在冬奧會時將變成“冰立方”,作為冰壺和輪椅冰壺的比賽場地。國家體育館和五棵松體育中心將在冬奧會時用作冰球場地。

  在場館重復利用的同時,一些2008年時的土地遺産也被再次利用,比如2008年的一個臨時場館“曲棍球場”,在冬奧會時被建設為“速滑館”。北京冬奧村、主媒體中心等,所使用的土地都是在2008年時預留出來的。

  此外,城市基礎設施也大量使用了2008年的遺産,比如地鐵8號線和10號線,以及相應的變配電設施、自來水廠等,這些設施都將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提供保障。

  劉玉民&&,對原有體育場館的改造並不是簡單的功能轉換和重復使用,在建設過程中既保留了原有的使用功能,同時注入了新的冬季運動使用功能。

  亮點2

  冬奧會場館賽後將積極申辦、舉辦高水平賽事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大型體育賽事場館的賽後利用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北京冬奧會使用了6個2008年的奧運場館,充分借鑒了這些場館賽後利用的經驗,新建場館都制定了賽後利用計劃,並且在規劃設計時就充分考慮了賽後利用問題。

  賽後,這些場館一方面將積極申辦、舉辦高水平賽事,通過賽事帶動場館運營;另一方面,將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為社會大眾體育健身提供服務。

  比如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的冰面是1.2萬平方米的全冰面設計。李森&&,採用全冰面就是考慮到賽後如何向社會開放,“因為大道速滑主要是用外圈400米跑道,場芯部分將有兩塊標準冰場,這是我們創新的部分,賽後可以同時容納2000人上冰。”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世界上第17條賽道,由於項目危險性較高,因此在規劃設計時,在賽道下方的1/3處,比較平緩的地方開了一個大眾的出口,給大眾預留了一個出發區,為賽後向大眾開放提供條件。

  同時,場地場館設計還考慮了如何突破冬季項目的季節限制。比如延慶和張家口賽區的雪上場館在規劃時就考慮了春、夏、秋三季運營的問題,利用賽區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優勢,建立戶外運動項目,比如健身跑、越野跑、山地自行車、登山攀岩等,並加快發展區域特色旅游休閒、山地度假、戶外運動等産業,實現場館四季運營。目前來看,張家口賽區的雲頂滑雪公園在春、夏、秋三季休閒度假、避暑旅游的人數遠高過冬季滑雪的人數。

  李森&&,場館賽後利用不是孤立考慮某一個場館運營的問題,而是要融入地區的發展,從整體上謀劃、推進。三個賽區之間,場館、冰雪運動資源將進行聯動發展,帶動周邊區域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冬奧場館的反復利用、綜合利用和持久利用。

  亮點3

  冬奧會期間所有場館將使用綠色電力

  劉玉民&&,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所有的場館都將採用綠電來供應。根據測算,從2019年6月第一筆綠電交易開始,到2022年冬殘奧會結束,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的場館綠電預計使用4億千瓦時,可以減少燃燒12.8萬噸的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

  劉玉民介紹,三個賽區中,張家口賽區和延慶賽區都有豐富的清潔能源儲備,在延慶官廳水庫周邊有很多“大風車”,這些風力發電設施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建設完成,2008年官廳水庫風力發電場實現了北京市風力發電“零”的突破。張家口賽區方面,據測算,可開發的風能資源儲備量達到40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可開發量達到3000萬千瓦。另外,生物質資源年産量有200萬噸以上,可再生能源的儲備非常充足,能夠保證冬奧場館綠電的供應。

  得益於京津冀的基礎設施一體化及多項世界首創技術,張北的綠色電力可以通過500千伏柔性直流電網(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直流電網),以極小的損耗輸送到三個賽區的所有場館。

  此外,直流電網上富餘的電能也將被輸送到國家電網建設的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在電力需求大的時候,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將把儲存的電力送上電網,相當於給整個電網備份了一個大的“充電寶”,保障冬奧場館的電力安全運行。

  劉玉民&&,除了場館自身必備的變配電設施以外,北京冬奧會的電力供應基本利用了城市現有的電網資源以及既有的規劃建設電網資源,不需要新建其他的電力設施。(記者 姜慧梓)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陶歡
北京要聞
  • 北京冬奧會場館賽後將全面向公眾開放
    1月13日,國新辦舉行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綠色冬奧和可持續發展發布會,北京冬奧會正式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賽前)。北京冬奧組委&&,2022年還將發布北京冬奧會賽後可持續發展報告,全面匯總賽事籌辦和舉辦全過程的可持續性發展。
  • 北京冬奧村18日起進入全面閉環管理
    A04-A05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陶冉  北京冬奧村廣場區下沉廣場內,文化中國展區在播放代表中國元素的短片。記者在冬奧村1居住區2號樓2單元探訪時看到,房間裏每間臥室配有床、床頭櫃、衣櫃、衣架、檯燈等,傢具都已準備到位。
  • 首鋼滑雪大跳&通過國際奧委會考察
    1月13日,國際奧委會場館和賽事交付部負責人澤維爾·貝克爾一行23人前來首鋼滑雪大跳&進行賽前考察。通過實地踏勘、現場詢問、視頻錄製及矚目連線等考察方式,近三個小時的考察讓國際奧委會專家組對大跳&的各項工作&&滿意。
  • 北京高校推出舉措 “助力管家”為冬奧志願者賦能
    給冬奧志願者送上暖心物資包、為想家的孩子帶來親切問候、給遇到困難的同學線上支招兒……近日,北京高校推出系列暖心舉措,助力志願者服務冬奧。北京林業大學也為志願者定制了專屬冬奧服裝、冬奧日記、冬奧徽章等裝備,並送上暖心物資包。
  • 青年畫家崔景哲的“雙奧”情緣
    ”  在北京冬奧會籌辦期間,作為“為奧運喝彩”項目的藝術家之一,崔景哲持續通過繪畫向世界展示中國對奧林匹克及冰雪文化的理解,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近年來,崔景哲還創作了多幅體育及奧運題材的工筆畫作品,其中不乏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冰雪運動,如作品《飛躍》。
北京追逐的“藍”與“綠”
北京追逐的“藍”與“綠”
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年貨節開啟
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年貨節開啟
卡通虎駕到 街頭年味濃
卡通虎駕到 街頭年味濃
冬奧零距離·項目介紹:冰壺
冬奧零距離·項目介紹:冰壺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