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4日),“冰立方”西側的冬奧場館臨時設施已初見規模。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這裡將用作轉播中心、餐廳,提供賽事保障。為服務冬奧,奧林匹克公園城管執法大隊在精細化執法的同時“多跑腿”,確保工程月底如期完工。
隨着冬奧建設全面轉入冬奧臨時設施建設,位於“冰立方”西側的這片工地開足了馬力。臨時設施是由篷房和打包箱式房組成,整個工程進展迅速,幾乎是一天一個變化。其中,一座由70多間白色打包箱式房組成的工作區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些房子可以用作機房或者辦公室,賽會期間冬奧轉播團隊將在這裡工作。”北京城建冬奧臨時設施項目一標段技術負責人張羽介紹,打包箱式房是一種簡易房屋,可以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建起來。這種房子拆裝方便,幾乎不會産生污染。
為保障轉播團隊的運轉,工作區還配建了一座約6000平方米的臨時停車場。張羽介紹,停車場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片綠地。按照一般的做法,施工方需要先將綠地鏟掉鋪上混凝土,賽後再將混凝土鏟走,恢復綠地。這樣一來,不但工程量大,也不環保。為體現綠色、節約辦奧,施工方採用新工藝,在綠地上鋪一層橡膠墊,然後再鋪上一層鋼板,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臨時停車場。賽後,將鋼板和橡膠墊拆掉,就能恢復原有綠地。
冬奧臨時設施涉及20多個功能分區,施工動土常常遇到各式問題,工程進度卻並未受到影響。原來,為了保證冬奧場館臨時設施施工的順利進行,城管執法部門採取了針對性的工作措施,幫助施工單位解了後顧之憂。
“冬奧臨時設施工期短,這就促使執法人員轉變工作思路,保證工程進度。”奧林匹克公園城管大隊副隊長賈雪君告訴記者,根據相關規定,工地需要設置專門的垃圾池用來容納建築垃圾。建設垃圾池,不但會影響工期,還涉及到後期拆除問題。為助力冬奧,執法人員督促施工方建立應急機制,做到建築垃圾“日産日清”。這樣一來,建築垃圾處理的問題迎刃而解。
-
冬奧場館臨時設施建設“一天一個樣”
昨天,“冰立方”西側的冬奧場館臨時設施已初見規模。隨着冬奧建設全面轉入冬奧臨時設施建設,位於“冰立方”西側的這片工地開足了馬力。冬奧臨時設施涉及20多個功能分區,施工動土常常遇到各式問題,工程進度卻並未受到影響。
-
“十四五”期間 北京各區將引進社會力量辦博物館
近日,《北京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若干意見》印發,提出各區應明確“十四五”期間博物館發展目標,每年引進一定數量的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本市將通過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對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予以扶持,引導和鼓勵各類公益基金支持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
-
2035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全長520.77公里的北京長城遺存資源主線上,馬蘭路、古北口路、黃花路、居庸路、沿河城五個核心區域自東向西分佈,多個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傳統村落、旅游景區等沿線錯落,串連平谷、密雲、懷柔、延慶、昌平、門頭溝6個區,2873處資源點。預計2023年,馬蘭路、古北口路、黃花路、居庸路4個重點區域建設初具雛形;2035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全面建成。
-
拓展停車資源 望京首鋼園等區域2022年綜合治理
北京近年來實施了一批重點區域交通綜合治理。今天上午,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北京明年將繼續推進望京、首鋼園等重點區域的交通綜合治理,並推進老舊小區周邊停車設施改造。
-
我與冬奧的故事 | 雙奧記者雙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