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建成50個韌性社區街區
2021-11-11 15:08:08 來源: 北京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今天,北京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建成50個韌性社區、韌性街區或韌性項目。同時逐步將各類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人防工程等適宜場所確定為應急避難場所,到2035年,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力爭達到2.1平方米。

  什麼是韌性城市

  所謂“韌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面臨自然和社會壓力衝擊,特別是遭受重大安全事故、極端天氣、地震、洪澇、重大疫情等突發事件時,能夠憑藉其動態平衡、冗余緩沖和自我修復等特性,保持抗壓、存續、適應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對於城市可持續發展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預計到2025年,本市韌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建成50個韌性社區、韌性街區或韌性項目,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韌性城市建設典型經驗。到2035年,本市韌性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抗禦重大災害能力、適應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顯著提升。

  四個方面推進韌性城市建設

  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劉斌介紹,此次印發的指導意見,主要從統籌拓展城市空間韌性、有效強化城市工程韌性、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韌性和積極培育城市社會韌性等四個方面提出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主要措施。

  統籌拓展城市空間韌性遵循“讓”“防”“避”的原則。其中,“讓”是指城市重要基礎設施、人員密集場所在空間布局上應讓出災害高風險空間。“防”是指以城市快速路、公園、綠地、河流、廣場等為界劃分防災分區,完善開敞空間,預留應急和留白用地,統籌布局公共安全設施,形成“防”的格局。“避”則是建設立體疏散救援通道、統籌應急避難場所選址和建設,逐步將各類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人防工程等適宜場所確定為應急避難場所,強化大型體育場館等公共建築平戰功能轉換、推進綜合型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做好“避”的準備。到2035年,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力爭達到2.1平方米。

  同時,採用韌性方式提高城市建築、生命線工程系統、災害防禦工程等城市“硬體”防災安全性能。加強高層建築防火滅火設施建設,爭取5年內消除存量高層建築使用可燃外墻保溫材料導致的火災隱患。生命線工程通過分佈式、模塊化、並聯式布局,加強智能化管理,保障災時供水、能源、交通、通信等功能不喪失或快速恢復。網絡化布局微型消防站、完善應急物資管理和調度&&,加強應急醫療、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等措施。

  此外,本市還將開展韌性素養宣傳教育,把韌性城市理念、應急常識和能力教育納入中小學校和高校素質教育,大力開展社會公眾應急基礎素養培訓,織密基層應急動員、響應和服務網絡。到2025年,全市掌握心肺復蘇、躲避災難、防暴恐等應急知識和技能的成人比例力爭達到20%,全市應急志願者數量力爭達到常住人口的1%。

  16個區部署地震預警終端

  戰略留白用地為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提供保障,為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應對重大公共安全問題預留空間。市規自委副主任張亞芹介紹,目前,結合各區分區規劃編制工作,已在全市2760平方公里城鄉建設用地範圍內統籌劃定了約132平方公里戰略留白用地,同時編制市政基礎設施、生態安全格局、首都防疫設施、交通應急防災等領域的專項規劃。

  目前,本市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市地震局副局長吳仕仲介紹,本市新建、改造137個地震監測站點,已具備秒級地震預警能力和分鐘級烈度速報能力,並在全市16個區的學校和企事業單位部署專用預警終端64套,進行地震預警信息播發試點工作。以清華園街道、通州西鐵營街道為試點開展針對社區的韌性評估,以北京市十九中為試點開展針對學校的韌性評估,探索形成一套可移植、可推廣的地震安全韌性評估框架和標準流程,搭建地震安全韌性評估系統&&。此外,在全市各區選擇重要建築開展16個地震安全韌性監測系統建設,實現結構安全實時評估,震時能夠提供快速地震反應分析和結構安全性分析。

  電力、燃氣等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保障方面,市城管委應急處處長朱虎介紹,目前全市供電可靠率已達99.995%,全市建成城鎮天然氣配氣管線約3萬公里,城鎮天然氣輸配系統實現了城六區及遠郊區管道天然氣的全覆蓋。下一步,市城管委還將着力清除城市運行重點隱患,強化氣、熱、電等城市生命線的綜合韌性,提升應對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時基本功能維持和快速復原的效能。(記者 王天淇)

  (原標題:2025年建成50個韌性社區街區 本市已新建改造137個地震監測站點)

+1
【糾錯】 責任編輯: 畢尚宏
北京要聞
  • 2025年建成50個韌性社區街區
    今天,北京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建成50個韌性社區、韌性街區或韌性項目。逐步將各類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人防工程等適宜場所確定為應急避難場所,到2035年,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力爭達到2.1平方米。
  • 延慶賽區環境建設月底亮出美景
    為期兩年的延慶區冬奧會環境建設項目接近尾聲,通往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京銀路兩旁,金枝槐、紅瑞木、檜柏、松樹等多彩樹種一路相伴,多個口袋公園、冬奧會標誌性景觀點綴其間。
  • 兩千公里“換心”接力為患者搶得生機
      23時35分,國航CA1358一落地,北京阜外醫院心臟移植團隊接走了這顆心臟供體。
  • 開心一下《梅花三弄》
  • “雪飛天”預計下月中下旬啟動造雪
    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唯一的雪上比賽場地,首鋼滑雪大跳&將承辦單板滑雪大跳&和自由式滑雪大跳&兩項比賽,將有4塊金牌在這裡産生。賽道在建設時就預留了出水口,大跳&不僅可以滑雪,未來還可以根據需求改造成滑水、滑草等更多項目。
烈火英雄的平凡一天
烈火英雄的平凡一天
雪後初霽北京城
雪後初霽北京城
50秒帶你領略八達嶺長城雪後美景
50秒帶你領略八達嶺長城雪後美景
讓快遞小哥歇歇腳吃口熱飯
讓快遞小哥歇歇腳吃口熱飯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5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