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隆興菜包,用青菜、蘑菇和幹子做餡,色彩清新,湯汁糯滑,味道鮮甜,一切恰到好處。餡多皮薄,表面常有湯汁滲染的油綠斑塊。
童年記憶中,大鍋飯鍋巴特別受歡迎,常作為零食充饑解饞。過去家庭子女多,加上幾世同堂,幾乎家家燒大灶。
名為煮幹絲,幹子自然是主料。須是白幹,要切成細絲,最考驗刀工。其次是煮熟的雞脯肉,順著紋理一點點撕開,越細越好,考驗的是耐心。
菜肴之外,美食似乎以面居多。縱觀大江南北,面點種類之巨,是中國飲食文化發達有力證明。大數據已然風行,分種類統計中國面食消費,搞一個銷量排行榜,技術上應該不難。如果讓我猜,麵條、包子、饅頭會是前三甲吧。
待五六根一串灌好,成排晾曬在竹竿上,在陽光和風的作用下顏色逐漸變深,不折不扣成了冬天的一道風景,更為年味增添了某種富庶奢侈的氣息。
盛鮮肉的盆上放一塊正方形三合板,用來放包好的餛飩。包好的餛飩上面覆一塊白色、打濕的紗布,用來遮擋灰塵,保持水分。
隨著生活水準提高,包括鱖魚在內的名貴魚種,已走入尋常百姓家。欣喜的是,以臭鱖魚為代表的徽菜越來越受到廣泛歡迎。
幾十年了,愛人的早餐基本是麵條,我則始終鐘情蛋炒飯。周末早晨,洗漱完畢,泡一杯熱茶,開始蛋炒飯。
過去年夜飯的籌備,工程浩大,全家上陣,老少無閒,聲勢倣佛一場會戰。孩子專屬分工是做蛋餃。印象中,品嘗自己勞動成果,別有一份驕傲與滿足。再能得到兩句手藝誇獎,則吃得更加理直氣壯。
結緣該有三年了,蕪湖路省三建公司大門斜對面的渝川麵館,仍然開著。自小被蕪湖美食滋養的我,一向喜歡吃面,而且嘴很刁,記憶所及,能入法眼的屈指可數。
小龍蝦作為合肥人的餐食,粗算起來,怕不到四十年。一只小小的龍蝦,折射出幾十年的時代變遷。由溫飽而小康,由小康而富足,龍蝦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下降。
家鄉蕪湖雖地處江南,面食卻頗為發達,其中二街老字號耿福興酥燒餅,奠定了我對燒餅這一古老面點的最初印象。耿福興酥燒餅個頭和兒童的拳頭相當,橢圓形,正面灑有芝麻,火功考究,中空皮薄,特別酥脆。
八寶菜,流行于皖南,為春節家家必備。過年油葷重,全素的八寶菜,好比剎車,體現了人的自我節制,更因為獨樹一幟,而受到普遍的偏好。
兒時記憶中的春節,瓜子是各家必備的大宗零食。年初一,桌上要擺盤,標配有方片糕、酥糖、花生米、瓜子等。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瓜子,而且是西瓜子。
宿州路上的“宮廷桃酥王”人氣超旺,門前總是連綿逶迤的隊伍,和周邊的食品店反差很大,在物質過剩的年代,儼然一道搶眼的風景。
合肥五河路上有家淮氏羊湯館。甫一開業,生意異常火爆,每天食客如雲。幾年下來,仍然生意興隆,尤其晚上,叫號到一百大幾十,常事。兩大原因,一味道好,幾乎百分百成回頭客;二貨真價實,一碗中份的羊湯才15元,堆成小山的火鍋才30元。
兒時記憶中,好吃的東西很多。金隆興的糍粑、卷子、菜包,代銷店的麻餅、麵包、金剛奇(一種五角星形狀的甜麵包),小營盤的大餅、蓋澆面,長街流動車販賣的熱涼粉、蜜汁藕,鳩江飯店門口的老鴨湯泡鍋巴,二街的炒面皮和魚泡餛飩。但,印象最深的,還數小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