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俄羅斯媒體觀察家眼中的中國報紙
2015-06-25 21:53:39 來源: 新華網國際頻道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中俄媒體論壇25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來自兩國相關部門和主要媒體的負責人參加會議。此次中俄媒體論壇的舉辦將全面促進和深化兩國在新聞媒體領域的交流合作,彰顯新形勢下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意義。

    24日,“今日俄羅斯”通訊社政治觀察員德米特裏·科瑟列夫發表文章,闡述其對中國媒體的認識。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在高等經濟學校舉行的一次中國問題研討會上朋友們問我:“你每天從哪份報紙開始新的一天?”我回答:“有兩份:《華盛頓郵報》和《人民日報》。本質上來説,它們可以説是雙胞胎報紙,只是看待世界的視角完全不同。”當今世界就是這樣,沒有這兩份視角完全不同的報紙,普通人不可能明白正在發生的某些事情。

    而今天我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和讀者們分享一係列看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會存在報紙,也就是説,為什麼總會存在大眾傳媒。當然看待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視角,不一定非得是美國和中國視角。

    如果有誰感興趣的話,可以打開《人民日報》的網頁看看,這樣我們就可以和美國的報紙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在我們面前兩份報紙的受眾很相似,都是首先面向“首都管理層”,再來就是面向普通受過教育的人。

    在美國,當前最重要和討論最廣范的主題是:如何處理在南北戰爭中取得勝利的美國南部聯盟國國旗的問題。是否值得到現在還將這些旗子在旗桿上升起,因為黑皮膚的居民在抱怨,他們認為,就是為了將他們的先人從奴隸制度中解放出來才有了戰爭。

    在中國報紙上最關鍵的主題是:關于在北京剛結束的與美國的談判問題或是第一架中國自主研發遠端客機試飛的準備工作。也就是説,總體上國內新聞佔第一位。這不言而喻。

    而當瀏覽到國際新聞報道時,我們看到了兩個迥異的世界,對世界最重要事件的觀點,相似度很低。在兩個頁面中,確實,關鍵新聞是伊麗莎白女王訪問德國(因為需要漂亮的照片),但是接下來……在美國主要媒體的國際新聞頁面上,都是關于發生在海地、哥倫布和亞美尼亞的不愉快事件。

    在中國報紙“國際”這一欄,中是關于北京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有新的國家加入的新聞(而美國感到很不滿);關于美國監聽幾任法國總統的新聞,還有很多來自亞洲的無法在其他來源中獲取的新聞。

    最令人震驚的是,在這兩份出版物中,它們的價值對等,或者説水準相同。不管是技術的、精神的,或是任何一方面。它們在強度和深度方面水準相當。中國人是好樣的!

    至于宣傳?兩份報紙都在進行宣傳,盡管因為每一個記者都想讓讀者看到帶有其觀點的重要新聞,也確實是有某些世界觀原因想要這樣。但是這樣的宣傳更多是屬于觀察員的個人觀點。

    而這裏調子就比較有意思了,比如對所有中國人來説是很普通的,對所有美國人來説卻稍微不同,特別是在中國和美國對外政策的問題上。在第一種情況下,我們看到人們,稍友善又有點疲勞地、鎮靜地訴説著某些事情,而第二種情況——除了焦躁還是焦躁……大概這就是民族特性。

    前幾天,俄羅斯媒體刊登了俄文化部長弗拉基米爾·梅金斯基的一篇文章,他在這篇文章中明確地回答了為什麼文化會存在這一問題。

    文章中寫道:文化應該在人民中“培養品味”(梅金斯基引用了啟蒙運動時代活動家亞歷山大·蘇馬羅科夫的名言)。謝謝,部長先生,在今天俄羅斯存在25年後,終于有高層人士道出了這個簡單的觀點。文化—不是生意,而是教育,也就是説,是發展完善人們精神的一種方法。

    而報紙呢?幾年前,當我和來自《人民日報》的一個女孩在北京遊覽時,我問過她同樣的問題。她回答道:在第一種情況下,報紙是在教育結束後的必需品。你獲得了畢業證書,如果你不去更新知識,更新在你周圍世界在創造什麼、有哪些爭端等基本資訊的話,證書會隨著時間一天天地失去它的價值,如果你是中學畢業,那麼你需要這一些報紙,如果是大學畢業,那麼你需要另外一些報紙。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們的某些地方就好像是研究機構。

    相應地,新聞工作者不是為了吸收無意義資訊的海綿,將這些資訊擠到報紙頁面上,他們是老師。也就是一個了解某些事情,並向那些並不了解的人講述這些事情的人。因此,這是一個令人尊敬,且社會需要的職業。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怡然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雨後西湖晴歸來
雨後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27951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