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讓我做你們守望祖國的眼睛
2019-04-03 07:38:56 來源: 解放軍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37年,他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守護陵園

  37年,他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信念告慰先烈

  37年,他以“春風化雨潤萬物”的理想呵護未來

  遠眺華山,這座渾然天成的花崗岩巨石,與綿延起伏的秦嶺山脈融為一體,像一條巨人的臂膀,拱衛著八百裏關中平原。

  走近華山,“奇險天下第一山”才露出了冷峻的面龐。怪石嶙峋,壁立千仞。東、西、南三座主峰,倣佛三個嚴守陣地的鋼鐵戰士。

  陽春三月,慕名前來的遊客涌向華山腳下的華陰市華山鎮。在遊人駐足拍照的玉泉路北段,有一處松柏成蔭的幽靜小院。這裏,便是傷殘老兵張順京堅守的“陣地”——華山烈士陵園。

  1982年,張順京第一次來到這裏,眼前是一片荒蕪。因長期無人打理,這裏四處雜草叢生、墳堆交錯……眼前的景象讓這位傷殘老兵心裏不是滋味。剛剛經歷過生死之戰的他,眼眸裏裝的滿是戰場的炮火硝煙和戰友犧牲時的壯烈。這些長眠于此的革命烈士,和犧牲的戰友一樣,為了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應該被遺忘。

  “沒人守,我來守!”這一守,就是37年。

  2019年3月14日中午,61歲的張順京像往常一樣坐在陵園中間的那張石桌前,慢悠悠地抽著煙。他的身後,是一座名叫天福堂的三層建築,裏面陳列著300多位烈士的骨灰盒,門口拉著一條黑底白字的橫幅: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天福堂的四周,是整齊排列的196塊墓碑。

  不一會兒,身高1.9米的他站起身來,一瘸一拐出了大門。他要上街給臥病在床的妻子買飯。

  37年,13000多個日日夜夜。張順京拖著這條瘸腿,帶著妻兒,始終像身後的華山主峰一樣,守護著這一方天地。

  1993年,張順京一家四口在陵園門口合影(圖片由張順京兒子張盤石提供)。

  國家一天天強起來,日子一天天富起來,他們住的地方也不能差

  1982年,閻良姑娘胡海燕嫁給了富平小夥張順京。新婚之後,這個24歲的年輕姑娘跟著張順京來到烈士陵園,心一下子涼了。

  “周圍的土墻都倒了”,草比人都高,還不通水電。陵園最中間是一間骨灰堂,裏面擺滿了烈士的骨灰盒。這裏,就是小兩口的家。

  沒有圍墻,小兩口就砍下樹枝扎成籬笆把陵園圍了起來;沒有水,他們就去最近的華山中學、鎮政府打水。張順京腿腳行動不便,挑水的活兒都由胡海燕來幹……

  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骨灰堂裏面下小雨”。張順京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比自己的床鋪濕了都著急。

  不少人勸張順京:“你一個傷殘軍人,國家給你發撫恤金,你守那個陵園一分錢沒有,圖個啥?”

  “我們回家吧……”胡海燕忍不住央求丈夫。

  “要回你回,我不回,我會把這兒變好的。”張順京有著一股子“執念”,他覺得戰場上的生死考驗都挺過來了,“堅持就是勝利”。

  那年,省裏領導來視察。為了爭取陵園修建款,張順京不顧陪同人員阻攔,向領導直言:“這些烈士都是民族脊梁,不能置之不理!”

  這次“頂撞”省裏領導之後,張順京等來的不是責怪,而是一筆30萬元的修建款。那段時間,他高興得連走路都哼著歌。

  兒子出生了,張順京給兒子取名張盤石。盤石,取意“堅若磐石,不動如山”。胡海燕從兒子的名字裏看出了丈夫的決心,剛在老家生産完的她,一咬牙又跟著丈夫回到了陵園。從此,她再沒提離開的事。

  光陰似箭。如今,他倆的兒女都已各自成家。他倆守護了37年的烈士陵園,也發生了巨變。

  當年破舊不堪的骨灰堂被三層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取代,省裏一位老幹部為陵園寫了“天福堂”三個字。“天福堂”前的路上專門裝上了路燈。張順京保存下來的兩塊烈士墓碑,被省裏列為一級保護文物,政府還撥款修建了祠堂。

  去年,文物局給陵園鋪草坪。張順京不放心,每天都盯著。“草皮第一年不好活,得多操心。”如今,每周末都有一輛水車駛進陵園,給草坪灑水。

  “你看天福堂這個名字起得多好!”張順京説:“國家一天天強起來,日子一天天富起來,他們住的地方也不能差。”

  俯瞰華山烈士陵園,這處松柏成蔭的小院倣佛四周繁華樓群中的一片綠洲。雷兆強 攝

  我要好好活著,替戰友們過過今天的好日子

  “壓縮餅幹真好吃。”

  這是張順京在南疆邊境作戰戰場上最後也是最深刻的記憶。那是1979年3月4日下午,餓了幾天幾夜的張順京剛吃了兩口壓縮餅幹,一塊迫擊炮彈片就砸進了他的頭骨。40年了,這塊彈片至今仍在他的頭骨裏,陪伴他走過了他的大半生。

  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日子裏,張順京記得糧食斷了好幾天,“後來連樹葉都吃了”。有個戰友無意中撿到了一小塊帶著血的壓縮餅幹,“想都沒想就送到了嘴裏”。

  夜晚,暴雨如傾,氣溫驟降。張順京和一位戰友蜷在貓耳洞裏,他把自己唯一的毛毯撕成兩半,分給了那位戰友。戰友很感激,主動要求坐在最外面,“炮彈來了,要傷先傷我”。沒想到,那位戰友第二天就犧牲了……

  終于,兄弟部隊來增援了。剛分完幹糧,餓極了的張順京趕緊坐下吃了起來。這時,一聲悶響,“我什麼都不記得了”。再醒來時,他發現自己已躺在原昆明軍區總醫院的病床上。

  至于自己如何“起死回生”,那還是後來幸存的戰友告訴張順京的。

  戰鬥結束後,戰友們背著他這個“屍體”回撤。張順京個子高大,回撤途中前前後後不下10個人輪流背他。回到後方,精疲力盡的戰友們把他抬上了運屍車。

  “這還有個活的!”營部衛生員發現張順京還有一絲脈搏。

  硝煙散去,張順京被戰友們從鬼門關拉了回來,但那些救過他的戰友卻有人再也沒有回來。

  6次手術,保住了張順京的生命,但還是沒能取出他頭骨裏的那塊彈片,“取出來就是死”。彈片壓迫著腦部神經,使得張順京整個左側身體動彈不得,他甚至動過一死了之的念頭……

  後來,中央慰問團來到了醫院。一位首長走到張順京面前説:“好好活著,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你們,你們是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自那以後,張順京便決定“好好活著”。

  1980年,21歲的張順京結束了241天的住院治療,帶著一級殘疾軍人證來到了華山腳下的陜西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當地人稱其為“榮院”。

  一級殘疾,意味著半身不遂,生活無法自理。但是,張順京就卻打破了這一“魔咒”。每天早晨6點,張順京就爬下床,拄著拐杖,像在部隊出早操一樣,開始了恢復訓練。

  “我的第二條命是戰友們給的,我要替他們好好活著。”左手動不了,他就把手綁在樹上,咬著牙強行拉伸;左腿動不了,最多只能走十幾步,他就拿一根繩子把腳吊起來,挪一步,走一步。

  終于,兩年後,他扔掉了拐杖。時至今日,堅決不坐輪椅、堅持每天鍛煉的張順京,發現自己“60歲了,身體還越來越好”。他以驚人的毅力,創造了個人生命的“逆生長”。

  “榮院”院長陳繼強從張順京身上看到了一種“值得大力宣揚”的精神。這位來到“榮院”30多年的院長説:“精神上的殘缺,比身體上的殘疾更可怕。”

  臨近清明,渭南各地的老戰友也來到陵園看望張順京。戰友相聚,一首《懷念戰友》大合唱,不禁讓人追憶起那些犧牲在南疆的戰友。

  “我能活著回來,是那些犧牲的戰友替我擋住了子彈。”老兵李鳴右耳被炮彈炸聾,聽不太清周圍人説的話,自己喃喃自語。“以前家裏窮,飯都吃不飽,大家都想打完仗能回家過好日子……”

  “那就保重身體,多活幾年,替戰友們好好過過今天的好日子!”李鳴還沒説完,張順京就打斷了他的話。

  張順京説自己一生坎坷,但是沒給死去的戰友丟人。每年清明,面向西南給犧牲戰友燒紙錢的時候,張順京總會重復一句話:“當初你們沒有白救我這條命。”

在陵園兩側,196位烈士靜靜躺在墓碑下。雷兆強 攝

  你們曾經盼著的幸福生活,終于實現了

  陵園是烈士們生命的終點,卻是張順京女兒張文娟生命的起點。33年前,女兒張文娟在這裏出生,成了這裏唯一的“土著居民”。

  在女兒眼中,父親有些“迷信”。

  胡海燕有一次犯腦癱,是在前往“榮院”的路上。恰巧一位朋友路過,趕緊扶著胡海燕去醫院,“再晚一步,人就沒了”。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張順京身上,一次在河邊,一輛摩托車醉駕直接衝張順京而來。車倒了,張順京竟然毫發無傷。

  張順京常對女兒説:“是陵園裏500多位烈士在保佑我和你媽呢!”

  每周五晚上是張順京夫婦最幸福的時刻。兒子、兒媳、孫子、女兒、女婿都會到陵園看望他們,7口之家在小屋裏共用天倫。

  小屋外,天福堂前,兩棵巨大松樹高高挺立。那是張順京37年前剛來陵園時種下的,如今已長成了參天大樹。當年住在陵園裏的這對夫妻,如今開枝散葉,子孫滿堂。

  床頭的窗臺上放著兩張舊照片,那是張順京夫婦雙方父母的遺像。

  “他們吃過的苦,太多了。”張順京家裏有兄弟姐妹8個,老母親每個晚上都是又紡線又納鞋底,變賣成錢供孩子們上學吃飯。胡海燕説自己嫁到張家時,一年到頭都是吃苞谷面。

  “你看現在的年輕娃還把好衣服往破整……”女兒張文娟牛仔褲上的一條“破口”,張順京始終看不慣,也理解不了。説話間,胡海燕讓家人嘗嘗她今天蒸的白米飯,她在蒸米時滴了幾滴香油,“我跟抖音上學的”。

  1982年,就在張順京和新婚妻子住進烈士陵園的同一年,華山也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這裏以前都沒有路!”張順京依然清楚記得當年華山的冷清。靠近華山風景區的烈士陵園四周全是荒地,沒有一戶人家。“到處都是小土路,一到雨天根本沒法走”,後來,一條寬敞的“華山大道”從火車站一直修到了景區門口。

  今天,華陰縣已經成為華陰市,地方全年生産總值突破了70億元大關,華山北站停靠的高鐵,也讓華山風景區的年接待遊客量達到了800多萬人次。

  昔日荒無人煙的烈士陵園外,一條繁華商業街拔地而起……

  2015年9月3日,張順京看著新聞裏威武雄壯的分列式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武器裝備,心臟激動得砰砰亂跳,“攢勁很!”

  那天,關掉電視後,他獨自一人前往陵園後側的香爐邊點燃了一堆紙錢,邊燒邊落淚——他要把今天祖國的富強和軍隊的強大匯報給陵園裏的烈士英靈們。

  張順京守的這塊陵園,其實很小,佔地面積只有12畝。但張順京説陵園很大,“裏面躺著的都是民族的脊梁”。

  在這12畝的陵園裏,長眠著辛亥革命時期的愛國將領、長徵中的紅軍英烈、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英魂……這500多名為捍衛國家尊嚴、爭取人民解放而犧牲的革命英烈,默默訴説著過去100多年來艱難的民族復興之路。

  平日裏,張盤石總會看見父親獨自坐在陵園門口那張石桌前,默默地望著門外的繁華街道。人少的時候,張順京喜歡在陵園裏轉悠,今天在這個墓碑前坐坐,明天在天福堂哪個骨灰盒前看看,嘴裏時不時喃喃自語,誰也不知道他説些什麼。

  “天福堂這三個字多好啊,你們曾經盼著的幸福生活,終于實現了。”有一次跟著父親打掃天福堂,聽到父親這句喃喃自語的話,張盤石終于明白了老父親的幸福觀和價值觀。張順京説,他最大的幸福和價值,就是“做那些先烈們的一雙眼睛,看著祖國一天天繁榮富強”。

  2019年清明節前夕,張順京為前來祭奠掃墓的人們講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雷兆強 攝

  烈士們可以安息了,娃娃們記著他們,祖國的未來記著他們

  “才23歲,這麼年輕!”

  “前面還有一個19歲的呢……”

  一位23歲的姑娘用抹布擦去烈士墓碑上的灰塵,碑文中一句“終年23歲”的文字冷不丁一下扎痛了她的心。

  這位姑娘是華山旅遊公司售票中心的普通員工。3月15日上午,她和30多名同事來到張順京所守的烈士陵園義務掃墓。

  近年來,前來祭奠掃墓的人越來越多。張順京也沒有想到,有一天這裏會成為這個旅遊城市的“熱門”地標。

  2012年,華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在華山烈士陵園挂牌。今年年初,華陰市政府決定拆遷陵園右側建築,讓每一位來華山旅遊的遊客都能看到華山烈士陵園。

  每逢春節、清明、國慶等節日,是張順京最忙的時候。去年清明,華山烈士陵園一共接待了60多家學校和單位,“等待參觀掃墓的隊伍都排到大門口了”,張順京一連幾天都吃不上中午飯,兒子張盤石也幫著父親維持秩序。

  “我都快站不住了。”張順京承認非常辛苦,但這份苦他“吃得高興、吃得願意”。

  時光倒回到20多年前,鮮有人來拜訪的華山烈士陵園和守衛它的老兵,一起迎來了大荔縣的一群學生。

  直到今天,一説起當年那群遠道而來的孩子們,張順京的臉上就會不由得綻放出燦爛笑容。那一張張稚嫩的臉龐,倣佛永遠印刻在這位老兵的腦海裏。

  那群孩子們的到來,更加堅定了張順京的堅守。“烈士們可以安息了,他們的血沒有白流,娃娃們記著他們。”張順京説,這些娃娃就是我們的未來。

  從那以後,除了守陵,張順京又開心地幹起了一份新工作——為學生們義務講述烈士英雄事跡。

  張順京曾收到一沓厚厚的信。來信者是一群曾經的“失足少年”。這些少年不思學習,甚至想輟學去“混社會”,張順京便給他們講烈士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最終讓他們迷途知返。長大成人後的那群孩子,陸續寫信給張順京,“感謝張師傅的再造之恩”。

  除了這些信,張順京還特別珍視烈士陵園的來賓留言簿。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把留言簿往前翻了一半,有一行豎著書寫、佔滿整張紙的字,十分搶眼。這是幾年前的清明節,一群小學生來陵園祭奠烈士後寫下的。在這行字的下面,是15個認真而又稚嫩的簽名:李新雨、吳雨軒、田佳怡……

  筆者採訪的那天下午,陵園附近岳廟中學的兩位高三女學生,背著書包走進了陵園。兩位女學生用手輕輕撫去墓碑上的塵土,在每一座烈士墓碑前低頭默哀……

  每當看到這情景,張順京都覺得37年來守在這裏的每一天都“太值了”。他也特別想對自己犧牲的戰友和那些烈士英魂説:

  “你們的犧牲是值得的!祖國的未來,一定陽光明媚!”(雷兆強)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一橋飛架珠江口 南沙大橋通車
一橋飛架珠江口 南沙大橋通車
江蘇泰州:千垛菜花引客來
江蘇泰州:千垛菜花引客來
外國友人“穿漢服 賞春色”
外國友人“穿漢服 賞春色”
貴州余慶:搶採“明前茶”
貴州余慶:搶採“明前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31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