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們再也等不起了——記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搶救者”和“守望者”胡彬彬及學術研究團隊
2018-03-27 11:02:5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長沙3月27日電(記者蘇曉洲、謝櫻)30多年來,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和他率領的研究團隊專心做了一件事:係統考察和研究傳統村落,探究其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與價值。為此,胡彬彬走過中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隨著國家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越來越重視,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研究,中華村落文化薪火相傳有了新希望。

  “傳統村落差不多每兩天消失一個”

  2018年初,記者走進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古樸靈秀的湘西古建築群、堅實粗獷的藏族碉房、形狀各異的福建土樓、精致典雅的徽派建築……這些散布在全國各處的傳統村落文明形態,是胡彬彬眼中珍貴的“文化活化石”。

  “村落,是中華民族國家和社會最基本單元。”胡彬彬説,當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全球化撲面而來,以農耕文明為背景産生的中國村落文化正面臨嚴峻考驗。

  “農村傳統意義的農民已越來越少,村子裏大多數人進城務工,這種局面,導致農民群體對老宅、山林田塘的感情日益淡化。”研究中心成員劉燦姣教授説。

  “傳統村落差不多每兩天消失一個。很多地方初見還原汁原味,古風令人驚艷。幾年後再訪,已面目全非或不復存在。”胡彬彬説。

  “拼命三郎”搶救行動“與時間賽跑”

  “每個傳統村落都是正在續寫的文明史‘大書’。”胡彬彬説,他和團隊的研究從實物資料和親臨現場實地考察著手,成果完全靠雙腳“走出來”。

  30多年來,胡彬彬田野考察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30多年來,青燈伴孤影伏案勞作。胡彬彬寫下了三百多萬字的考察札記,拍下了近二十萬張數位照片,手繪了近千張古村落建築式樣圖,撰寫研究專著十余部,在海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各類研究論文八十余萬字。

  “胡教授在家排行老三。我們就叫他‘拼命三郎’。他幾乎全年無休,在農村一呆就是幾個月。”劉燦姣説,胡彬彬進行田野考察時,不打學校和自己的名頭,堅持在農民家裏搭餐或野地裏泡麵充饑,寄宿無門時風餐露宿。

  “胡教授田野考察歸來,就是在辦公室整理材料做研究。”研究中心博士吳燦告訴記者,因為常年堅持田野考察,胡彬彬的腿出現血管壞死症狀。“一到下雨天腿就痛,可是沒人勸得了,勸多了他還生氣。”吳燦有些無奈。

  “對中國傳統村落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和全面深入研究,是當前我國文化傳承、文化繁榮和發展的迫切需求。”胡彬彬認為,他們這些“搶救者”和“守望者”必須和時間賽跑。

  “家國情懷”志在守護“文化安全”

  記者從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心學者們長期的研究,已經深入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基本內核“心性”與“治平”層面。他們的研究領域,涵蓋建築營造與堪輿規劃、生産生活與經濟模式、文化教育與道德教化、宗法禮制與村落治理、民族民俗與宗教信仰、民間藝術與手工技能、生存空間與資源環境等。通過對村落活態文化研究,民生為本、家國一體、崇德尚禮、守望相助的中國村落文化精神,令每一個參與研究者都深受觸動。

  近些年,不斷有西方學術機構找到府來要求合作,對此,胡彬彬等人一概拒絕。“這是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文物,我們必須要保護好自己的首次研究權、話語權。”

  保護村落文化,也會遇到很多反對者,這令胡彬彬和他的團隊感到最無奈。“你們做這個幹嘛?”“我拆房子和你有什麼關係?”更令胡彬彬擔憂的是,一些人把建設新農村與保護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完全對立起來。“我讚成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和條件,但要把古村落文化轉化成讓村民共用的‘文化紅利’和向往的‘美好生活’,促使他們自發地成為村落的守護者。”

  讓胡彬彬等人感到欣慰的是,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黨和國家對農村發展有著深遠的戰略謀劃。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研究與振興,又面臨新的歷史“機遇期”。“我們的研究得到了國家和地方、中南大學的強力支援,申請加入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這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村落文化薪火相傳的無窮力量。”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雨後西湖晴歸來
雨後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武漢:櫻花繽紛醉遊人
武漢:櫻花繽紛醉遊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12259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