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題:警惕“大廠離職”背後的引流套路
新華社記者蘭天鳴、張玉潔、張曉潔
“25歲的我勇敢從大廠離職”“37歲,年薪百萬,我卻從互聯網大廠離職”“從大廠裸辭兩年的我,如今過得怎麼樣”……近期,“大廠離職”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詞。但與此同時,有人虛構大廠前員工、高管身份,通過“蹭大廠流量”提供名不副實的服務,以求實現商業牟利。
“大廠離職”帖如何成為引流新劇本?背後有哪些套路值得警惕?
“大廠光環”成引流新“密碼”?
“本人是高級程序員,研究生畢業,擔任字節跳動數據分析師主管,從事數據分析工作8年,五險一金齊全,享有雙休,月薪‘4萬+’。因要回歸家庭選擇辭職”……
去年11月,林先生在社交軟體上看到一則帖子,畫面中一名女性站在顯示企業名稱的背景墻前。發帖人同時在筆記置頂評論中自稱大廠離職員工,以“招收學員學習計算機技能”和“免費”為噱頭吸引網民留言。
林先生留言後,被引導加入一個微信群。群內有專人向其提供編程教學服務,培訓總費用為7880元。林先生付費後發現,課程界面顯示已有67人訂閱。“但學習完才發現,被所謂的大廠光環騙了,課程和大廠毫無關聯,就是普通的編程教學。”他説。
發現相關情況後,涉事教育公司被訴至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人民法院。法院認為,被告行為在客觀上欺騙、誤導消費者,易對相關公眾造成認知偏差,增加了公眾選擇服務提供者時的決策成本,同時搶奪了同行業其他經營者的公平交易機會,擾亂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侵害了經營者與相關公眾的合法權益,構成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
今年7月,法院判決被告在媒體上刊登聲明,消除因侵權行為對原告造成的不良影響,並向原告支付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5萬元。
抖音集團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近年來,虛構公司前員工身份對外引流獲利的情況屢見不鮮。近期,又有人以公司高管名義在社交媒體上大量註冊賬號引流,對外開展培訓並收取高額費用。“經內部核實,此人連公司試用期都未通過,卻對外聲稱是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
“我們去年通過多種方式對外辟謠冒充騎手和前員工的事件超過100起。”一家外賣企業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説,部分人冒充騎手在互聯網上直播,虛構孩子重病、生活困頓等情節進行“網絡乞討”,並求打賞;還有人曾是公司普通員工,卻虛構高管身份,自稱參與過公司重大決策、爆料“大廠內幕”等,對外發表詆毀公司的言論。
揭秘背後灰色産業鏈
記者調查發現,在社交媒體上,售賣大公司離職證明、盜用大廠離職者身份牟利的現象時有發生。
“我專門代辦離職證明,幾千例客戶均成功入職。”社交媒體上一名用戶向記者&&,可提供“代辦”大廠離職證明的服務,價格為500元。其擁有專門模板,可提供電子版離職證明,彩色打印後“與實際加蓋公章的效果一致”。
憑藉從網絡下載或偽造的圖片,也可以輕鬆虛構身份、復刻賬號和離職帖。
曾在大型互聯網企業工作過的劉女士&&,自己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過前公司的工牌照片。“後來我發現一個名為‘産品簡歷指導’的用戶,公開盜用我的個人履歷和工牌照片,自稱‘産品專家’,提供産品經理付費諮詢服務。我向&&舉報後,對方才刪除了盜用照片的帖子。”她説。
曾在某大型科技企業工作的王先生&&,去年起他接到朋友提醒,有人盜用其個人圖片和視頻,虛構“大公司前程序員”身份售賣編程課,還自稱“八年技術總監、大廠離職、月薪8.6萬元”“要將技術傳承下去,想帶幾個徒弟”。
“起初我友善地私信對方停止盜圖,結果被對方拉黑。現在舉報也收效甚微,盜用身份的人不斷更換賬號,還跨&&‘作案’。我只能希望更多人看到後幫我舉報。”王先生無奈地説。
多名大型互聯網企業負責人&&,當前“大廠離職”賽道已經成為一些自媒體變現的流量密碼。這些賬號看似以個人身份在分享職業經歷,實則隱藏多元變現“生意經”,且亂象叢生。
與此同時,核實虛假身份信息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精力,調查取證流程繁瑣。即便向&&投訴成功封號,對方也往往通過“換號”規避,導致治理反復、成本疊加。多數虛假言論也難以通過法律實現有效追責,維權效果與投入不成正比。
壓實審核責任,強化隱私保護
多名受訪人士&&,整治“流量欺騙”行為,需進一步壓實各&&審核責任,強化員工隱私保護,提升法律懲處精準度,形成“企業主動、&&主責、社會共治”的全鏈條治理體系。
中國法學會社會法研究會副會長姜俊祿認為,社交&&之間應形成共識、加強合作,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用戶發布的職業身份內容進行監測分析,如建立虛假身份識別模型等。針對用戶盜圖問題,&&應對重復發布內容進行公開智能標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李長安&&,企業可完善員工個人信息檔案的存儲、保管機制。例如,可要求在職或即將離職的員工妥善保護個人和公司信息,在互聯網發布涉及工作的照片、工牌、離職證明等內容時,進行模糊處理或匿名化處理,防止被別有用心者盜用,給企業和個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長沙市開福區人民法院馬欄山人民法庭(馬欄山知識産權法庭)庭長吳宏建議,司法機關應持續強化法律適用,通過典型案件裁判明確法律邊界。同時,進一步加強多部門協作配合,通過司法建議、典型案例發布等方式,推動形成社會治理合力,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誠信友善的網絡環境。
李長安説,求職者也需擦亮雙眼、保持警惕,對大廠背景、高薪承諾等光鮮包裝,可通過企業官網、官方招聘渠道交叉核實身份真實性,不輕信未寫入合同的口頭承諾,優先考慮專業培訓機構、正規實習渠道,避免陷入騙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