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西貝倫11月13日電 記者手記|傳遞綠色理念 展示中國貢獻——走進COP30“中國角”
新華社記者趙焱 周永穗 楊家和
“別人告訴我這裡的椅子都是用回收材料做成的!這太不可思議了,它們看上去和木頭的一樣。”奧斯曼·博章是一名來自岡比亞的議員,他已經連續3天來“中國角”參加活動了。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會場的“中國角”,處處體現着綠色環保理念。博章提到的椅子看似木板的部分來自廢電路板,通過回收再利用製作而成,椅子的框架部分則使用了廢舊鋰電池回收得到的再生鋁。
COP30中國代表團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説,今年中國代表團辦公區和“中國角”使用的桌椅都是這種基於循環經濟“3R”理念(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設計的産品。“據測算,每生産1噸這樣的桌椅,可降低約1.2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再生資源使用率達到95%,充分體現了節能降碳、資源再生的綠色環保理念。”
今年“中國角”和中國代表團辦公區共有210把這樣的椅子和30張桌子,會議結束後,這些桌椅也不會浪費,中國代表團將把它們捐贈給巴西當地機構,實現最大化利用。
記者還注意到,在“中國角”發放使用的水杯看上去也很特別,比一般的一次性水杯結實很多,會場能看到不少人在重復使用這些印有“中國角”標識的杯子。
裴曉菲介紹説,這些水杯由稻殼製作,“這些稻殼杯以農業廢棄的天然稻殼為主要原料,擁有天然的穀物顏色,聞一聞,有淡淡的稻穀氣味,不僅環保可降解,而且健康安全、耐冷耐熱,實現了低碳實用的完美結合”。
從COP30會場主入口進入,不遠處的“中國角”總是人頭攢動,人氣高漲。這裡展示了團扇、書簽、剪紙、茶餅、木梳等大量“中國風”文創與地方特色産品,並舉辦形式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展示活動。
來自哥倫比亞的阿貝爾·梅希亞·奧索裏奧身背哥倫比亞的傳統草帽,頭戴“中國角”的熊貓發箍,興奮地在這裡合影留念。奧索裏奧是COP30的一名觀察員。他告訴記者,中國為拉丁美洲國家的能源轉型提供了很多支持。
文創産品中,做成中國結模樣的茶餅尤其亮眼。裴曉菲説,這款“如意茶餅”來自雲南深山,是雲南生態扶貧特色産品,當地立足優越的生態條件和豐富的古樹茶資源,打造特色茶葉品牌,讓“綠葉子”變成“金葉子”。
此外,“中國角”為參會嘉賓提供的茶、咖啡等飲品以及玉米、魔芋等零食均來自中國各地,展示着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的豐碩成果。
同時,“中國角”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舉行多場邊會,發出“中國聲音”,多元展示中國社會各界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實踐與成果。
除了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等重要中方官員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聯合國秘書長氣候行動特別顧問塞爾溫·哈特等嘉賓也多次光臨“中國角”,並參與邊會討論。
博章對記者説:“我這幾天一直在‘中國角’參加活動,看到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中國不僅自身做了很多工作應對氣候變化,還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很多幫助。接下來的很多議題我都很希望參與,因為我想從中學習有益經驗,能夠更好地幫助我的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