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發展,以及就業市場形勢的整體演變,在改變眾多行業生態的同時,也影響着眾多青年的職業軌跡。産業迭代加速、崗位結構重塑、用工方式日益靈活,許多職場人都在這場變革中調整方向、重新規劃職業路徑。
在此背景下,或出於個人特質與當前職業的錯位,或出於對新興行業的熱情與嚮往,不少職場人萌生出了改變職業路徑,通過轉行開闢嶄新事業道路的想法。然而,“轉行”既意味着新希望,也意味着新挑戰。如何高效學習新技能、重建職場人脈網絡、適應新的行業環境,都是有意轉行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此,職場人應如何理解、看待轉換行業的過程?又該如何厘清機會成本,作出理性決策?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圍繞相關話題,分別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李育輝、招聘行業分析師單恭、人力資源專員林心,邀請他們從學者與專業人士的角度出發,對職場青年與轉行相關的常見疑問作出回應與解答,並提出實用建議。
要不要轉:認清職業本質,避開情緒誤區
中青報·中青網:從職業發展的角度看,轉行的本質是什麼?在您的經驗中,年輕人該如何理解轉行,又要避開哪些誤區?
李育輝: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看,轉行的本質其實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具體到個人,就是要對自身的職業價值進行重新定位,並以增加職業價值為目標,對自己與崗位進行再匹配。現在年輕人最大的誤區,是把轉行看作擺脫困境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增加職業價值的途徑。我身邊的許多年輕人都覺得,只要換一個環境和行業就能擺脫當下的問題,這本質上是一種情緒化的決策,並不合理。
中青報·中青網:如果要避免這種情緒化,您認為轉行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李育輝:轉行始終是一個連續的職業決策過程,好的轉行一定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職業價值,它遵循的是一種“增長”的邏輯。盲目地在轉行中寄託情緒與壓力,很可能會否定過去長期的投入,讓職業生涯陷入割裂、不可持續的狀態。所以,轉行必須從增長的邏輯出發,而不是逃避的邏輯。
如果真的想轉行,不妨先問自己3個問題,並盡量找到明確答案:第一,這份新工作是否與我的核心競爭力更匹配?第二,我現在的困境是否真的無法在現有環境中解決?第三,轉行的成本是否在我的可接受範圍之內?
中青報·中青網:轉行成本是很多年輕人容易忽略的因素。轉行成本該如何計算?是否有可供參考的科學框架?
李育輝:有參考框架,可以粗略分為量化和非量化兩類。
非量化的決策工具我推薦兩個。一個是基於對未來職業的想象,另一個是基於對當前離職理由的理性梳理。第一個工具,就是想象一下自己轉行後10天、10個月、10年的狀態,以及繼續留在現有行業相同時間段的狀態,並對比差異。第二個工具,是給自己寫一封離職信,在信中理性列出不得不轉的理由。不要小看這個由想法變成文字的過程,這個時候理性會發揮作用,你會逐漸擺脫情感衝動,避免因為一時的情緒作出錯誤決定。
量化工具我也推薦兩個公式:一個是計算轉換成本的公式,另一個是計算預期收益的公式。轉換成本指進入新職業賽道必須投入的成本,主要包括技能補充的成本和重建社會網絡的成本,最好細化到金錢和時間,算清自己會損失多少。除了轉換成本,還要計算預期收益,即“新行業的平均收入×晉陞概率+新技能帶來的成長空間”。我建議年輕人一定要試着算一算,因為轉換成本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轉向何方:用兩個維度判斷崗位的長期價值
中青報·中青網:在當下,職業早已不再是“一選定終身”的選擇。您認為年輕人在看待職業發展方向時,應抱有什麼樣的總體心態?
單恭:對許多年輕人來説,職業已經是一個可以隨着時間不斷遷移與修正的動態過程,而不是一勞永逸的終身命題。不同的人對工作的價值排序也各不相同——有人一開始就有條件去追求“月亮”(熱愛、創造力、意義),有人則必須先顧好“六便士”(生存、收入、穩定),而更多人會在兩者之間不斷搖擺、試探與調整。
中青報·中青網:面對風口行業或熱門崗位,年輕人如何理性判斷它是否值得長期投入?
單恭:進入某個行業或崗位後,可以參考兩個核心維度來判斷它的長期價值。
第一個維度是個人是否具備長期動力:這份工作是否能持續激發你的好奇心與主動投入,是否與你的優勢能力相匹配,未來的成長路徑與回報機制是否符合你的期待?此外,這個行業裏的人與文化,是否是你願意融入並能産生認同感的,也很重要。
第二個維度是行業或崗位是否具備結構性機會:它是否處於增長期,並能持續受益於技術、政策或人口等長期趨勢;是否具備正向反饋機制,讓經驗與能力得以累積、産生複利;以及你能否在這份工作中沉澱出可遷移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從而支撐未來多種發展的可能性。
如何操作:把握時機、展現能力
中青報·中青網:從企業用人周期來看,轉職的黃金窗口期一般在什麼時候?在不同行業是否會有差異?
林心:這個問題需要結合具體行業甚至具體公司來看。以互聯網行業為例,從員工自身利益出發,比如,不同公司會有不同的發年終獎節點,這些時間點前後往往會影響員工的離職與入職選擇。從企業需求的角度看,其快速變化的特性決定了新增用人需求可能隨時出現。對於常規需求,通常會在企業財年前後進行調整,包括人員編制、費用預算和業務方向等方面的變化。
中青報·中青網:跨行求職者想贏得企業的認可,應重點展示哪些能力和價值?在能力展示上有哪些有效做法?
林心:我們最看重員工的學習能力。好的學校背景是學習能力的一個直觀體現,這也是很多企業關注第一學歷的原因。但進入企業後的項目經歷更重要,關鍵在於能否在一個項目中快速學習並展現自身價值。其次,一個人的包容程度同樣重要,這裡的包容主要指對新鮮事物的開放態度,願意接受變化,並能適應新技術、新流程帶來的挑戰。因此,在能力展示環節,要有意識地體現這兩方面的優勢。可以分階段向領導呈現成果,逐步增強領導對你的信任。
中青報·中青網:對於簡歷中出現的短期工作經歷,求職者應當如何解釋?
林心:實事求是地説明原因,切勿編造,否則一旦背調結果與描述不符,會帶來更不利的評價。如果確實是因個人原因導致頻繁跳槽,就要清晰表達對下一份工作的規劃,證明自己有長期穩定工作的決心與動力。(實習生 符文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