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 題:“直通”名額、“圈子”作案——警惕打着“馬拉松”幌子的新詐騙
新華社記者吳文詡
近期,不少馬拉松賽事開啟報名。然而,一些打着“馬拉松”幌子的新騙局值得警惕。
一些不法分子盯上這一賺錢“商機”,或在社交&&虛構參賽資格“直通”名額,或在“跑圈”群聊中兜售“體驗測試”項目,更有人編造名目實施電信詐騙。
“馬拉松”詐騙新花樣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陸續出現多起利用馬拉松賽事名額進行詐騙的案件。
一些不法分子偽裝成賽事工作人員,通過社交軟體等方式,借“內部名額”“贊助商名額”等幌子,誘騙跑友轉賬付款。
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通報顯示,今年4月,李先生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發布一條關於某知名馬拉松賽事的“內部名額”轉讓信息,聲稱因個人原因無法參賽,願意以低於官方報名的價格轉讓名額。
李先生心動不已,立即與對方&&並支付所謂的“轉讓費”。然而,當他滿懷期待地前往領取參賽包時,卻發現根本找不到所謂的“工作人員”,自己的&&方式也被對方拉黑。此時,李先生才發現遭遇了詐騙。
在另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林某長期作案,導致多人受騙。2024年1月至4月間,“跑圈名人”林某在網絡社交&&和微信群等渠道發布多個虛假消息,謊稱通過其可以獲得賽事配速員資格或比賽資格,或吸引馬拉松愛好者參加其虛構的跑鞋、耳機設備免費“體驗測試”項目,誘騙受害人支付押金。
據北京某高校受騙大學生介紹,林某聲稱推廣某品牌耳機測評活動,測評活動不收費,但需先繳納千元左右押金,測評結束後會退回押金並贈送耳機。此外,林某還&&有其他熱門城市馬拉松配速員名額資源,可以幫忙報名,需要先繳納免費裝備押金。
然而,這些大學生交完錢款後,均未收到耳機和參賽資格信息,林某也處於失聯狀態。
“林某案中,單筆詐騙金額為1000元至2000元,由於其詐騙事由多樣、對象分散,且其掌握‘資源’的消息通過網絡媒介在‘圈子’內迅速傳播,影響範圍倍增,最終導致多人受騙,詐騙金額累計11萬餘元。林某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3年、罰金2萬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徐婷説。
辦案人員介紹,此類案件具有在線作案、詐騙金額小、受害者較分散等特點,同時受害者維權慢、維權難,已成為影響馬拉松賽事健康發展的“牛皮癬”。
緣何落入陷阱?
辦案人員介紹,不法分子作案手段層出不窮,部分跑步愛好者容易落入陷阱。
一些詐騙分子倣冒馬拉松城市賽事官方報名網站,通過短信、社交媒體發送鏈結,誘導跑友輸入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信息,盜刷賬戶資金;或以“中獎”“領取賽事紀念品”為名,誘導點擊惡意鏈結,竊取個人信息;或偽裝成賽事工作人員,以“預留名額”“贊助商特權”為幌子,要求跑友繳納“保證金”“服務費”。
例如,在此前一次馬拉松賽事中,有不法分子冒充合肥馬拉松組委會,通過短信、海報、微信等方式發布關於線上新聞發布會、啟動報名、鳴槍開跑的具體日程等虛假信息,製作發布不明鏈結網址。合肥馬拉松官方第一時間予以辟謠,提醒跑友切勿上當。
“跑圈”是指圍繞馬拉松活動形成的社交圈。一些不法分子借助“圈子”拉近社交距離,利用他人對圈內成員的信任,騙取錢款。
上述林某詐騙案便是如此。“林某長期混跡跑圈,在圈內小有名氣。其犯罪手段並不複雜,同一套説辭能屢試不爽,主要還是利用被害人對‘圈內人’的信任,詐騙行為才能順利得逞。”徐婷説。
一些詐騙分子借助社交&&的不同“馬甲”行騙。
“北京半程馬拉松的直通名額2000元”“武漢馬拉松名額1600元”……記者調查發現,在多個社交&&上,不少“二手票販”仍在出售各種城市馬拉松賽事的直通名額。
通過被騙聊天截圖可見,不法分子反復強調有多個“老客戶”,通過轉賬可提前預定馬拉松的直通名額,有人轉賬預定名額後,便開始用“稍等”“這幾天”“快了”等話術來搪塞出票時間。臨近開賽時,騙子會突然斷聯,消失得無影無蹤。在社交&&賬號被投訴後,“票販”還會通過多次更改昵稱、換號的方式繼續行騙。
此外,一些賽事信息不夠透明、風險警示不足,也為行騙留下空間。
“‘贊助商’名額、‘付費版’直通、二手&&轉讓……”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賽事開始時,各種直接或間接獲取參賽名額的信息鋪天蓋地、難辨真假,參賽資格的公開、公正、透明度仍有待提升。
防範詐騙還需多管齊下
多名受訪人士認為,隨着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和流行,馬拉松賽事的受關注度和全民參與度也越來越高。應加強執法力度和宣傳力度,從嚴打擊違法行為,提高群眾防騙意識。
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師劉澤&&,聯絡、支付等行為都可在線上進行,不法分子詐騙容易突破地域限制,且小額詐騙被害人分散,給執法機關打擊犯罪帶來一定挑戰。
在辦案過程中,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可加強關聯線索核查和跨地域合作,對於可能存在的其他被害人情況進行核實,並加強跨地域辦案協作,全力懲治詐騙犯罪行為,聯合打擊“圈子”詐騙,構築反詐法治防線。
在林某案中,被害人發現被騙後,向賽事主辦方詢問報名情況,才得知主辦方並未授權第三方招募配速員或獲取參賽資格,也沒有通過商業合作開展設備內測活動。
徐婷建議,賽事主辦方應持續加強風險提示和活動資格審核,保障各項賽事參與公開、透明,並加強風險提示,聯合抵制不法中介,掃清行業“灰産”。
此外,馬拉松愛好者也要增強防範意識,對於通過非官方渠道的“內部名額”等事由索要錢財要格外警惕,可通過向賽事主辦方致電或留言等方式確認信息準確性。
廣東良馬律師事務所律師何倩建議,不要輕信陌生短信或鏈結,不隨意提供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驗證碼等敏感信息,防止信息洩露導致財産損失。如遭遇詐騙,保留好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據,撥打110或向賽事組委會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