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從文化傳承到友誼橋梁——一所馬達加斯加僑校的歷史變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4 18:44:58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從文化傳承到友誼橋梁——一所馬達加斯加僑校的歷史變遷

字體:

  新華社塔那那利佛8月14日電 記者手記|從文化傳承到友誼橋梁——一所馬達加斯加僑校的歷史變遷

  新華社記者凌馨

  位於馬達加斯加東海岸塔馬塔夫省的圖阿馬西納是該國最大的海濱城市。圖阿馬西納港日夜繁忙,遠洋集裝箱貨輪來往不息。據史料記載,早在19世紀中葉,就有中國人遠涉重洋,從這裡上岸到島上謀生。之後,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選擇留下,逐漸形成馬達加斯加最早的華人聚落。

  近日,記者走進這座城市一所已有80餘年歷史的華僑學校。它不僅見證了幾代華僑華人對文化根脈的傳承,也日益成為中馬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梁。

  “我們家祖孫三代都在這裡讀過書。”17歲華裔學生埃勒迪·馬爾松(中文名:彥琳)用流利的中文向記者介紹,眼神中充滿驕傲。彥琳正在塔馬塔夫華僑學校讀高二,她的奶奶和父親曾分別於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在該校就讀。

  塔馬塔夫華僑學校的前身是興文學校,創辦於1938年。據校圖書館裏一本編印於20世紀50年代的校刊記載,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為躲避戰火,一些國人舉家遷居至此。為使僑童“能受祖國教育熏陶”,當地華僑集資興辦了這所學校,專門招收華僑子弟。

  彥琳的奶奶、現年76歲的朱斯蒂娜·馬爾松(中文名:蒙麗嫦)出生在圖阿馬西納附近的村莊,她的父親則來自中國廣東佛山。

  “父親曾在村裏經營一家小賣部,家裏生活不算富裕。”蒙麗嫦説,“但無論家境如何,華僑都會把孩子送來這裡讀書,因為想讓他們學中文。”

  她回憶説,除了中文課,學校裏還有涉及中國歷史、地理等的通識課程。此外,學生還要學習中國的傳統習俗、道德觀念等。

  創辦之初,這所華僑學校僅有一個班級,共19名學生。隨着學校聲名漸起,更多華僑子弟慕名而來就學,學校規模也擴展至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部各年級。  

  彥琳的爸爸弗朗西斯·馬爾松如今是塔馬塔夫大學法律系教授。他告訴記者,當他在這裡讀中學時,班裏有同學從千里之外來讀書和學習中文。學校裏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令他記憶猶新:每逢中國春節,校園裏張燈結綵,放眼皆是節日的紅色;每週一,學校會舉行升旗儀式。隨着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大家齊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儘管仍被稱作華僑學校,但今日的校園裏已不止是華僑子弟的身影。據塔馬塔夫華僑學校校董會成員陳健江介紹,為了使更多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學校的招生範圍逐步擴大,更多的非華僑子弟被吸納進來。如今,學校400多名在校生中,華僑子弟的數量已不足10%。中文教育自建校以來從未間斷,始終作為該校的教學特色存續至今。

  幾十年來,這所華僑學校的社會角色也在發生變化。陳健江介紹説,該校現已成為華僑華人服務當地社會的一塊“金字招牌”,成為中馬兩國文化交流的紐帶。

  如今,由廣東省僑辦和塔馬塔夫大學孔子學院派遣的教師長期駐校,與當地教師一起教授中文。塔馬塔夫大學孔子學院志願者葛雪説,當地學生對中華文化和中文都有濃厚的興趣,學校除了在各個年級開設中文課,還組織中文歌曲演唱以及中國繪畫、武術、剪紙等各類文化體驗活動。該校的參賽選手曾多次贏得“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馬達加斯加賽區冠軍。

  作為“漢語橋”比賽冠軍,彥琳在2023年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從聽祖輩講述中國,到在現實中感受中國,北京的長城、故宮,大理的洱海等讓彥琳印象深刻。她説:“我想以後成為一名外交官,為中馬兩國間的友誼出一份力。”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