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 題:觀鳥經濟持續升溫 催生消費新業態
新華社記者戴錦鎔、林凱、胡了然
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記者在多地走訪看到,公園、濕地內不少“追鳥人”手持望遠鏡、肩扛長焦鏡頭,捕捉着珍稀鳥類影像。
近年來,我國觀鳥愛好者人數呈持續增長態勢,《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3》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內地有統計的省區市以鳥類觀察為主的愛好者有約34萬人。觀鳥逐漸從專業愛好走向大眾休閒,催生出一個涵蓋文旅、康養、教育等領域的産業鏈,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增長點。
小眾愛好走向大眾市場
8月13日上午9點,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扎龍濕地,數十名觀鳥愛好者架起相機,靜待丹頂鶴當天的第一次起舞。
“每年5月至10月是扎龍濕地的旅游旺季,很多人專程從廣東、上海等地趕來,就為拍下丹頂鶴的起舞瞬間。”扎龍生態旅游區講解員趙丹説,“今年1至7月,景區就接待游客58萬人次,觀鳥旺季時周邊民宿更是一房難求,至少要提前一個月預訂才行。”
在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隻丹頂鶴雛鳥在親鳥的關注下活動。(王勇剛 攝)
中國觀鳥記錄中心的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5萬名用戶,2023年度新增鳥類相關記錄量近360萬條。
在抖音,觀鳥話題的播放量超7億次;在小紅書,觀鳥相關筆記討論量超過700萬,閱讀量超過10億次。小紅書今年4月發布的《觀鳥趨勢報告》顯示,觀鳥這一小眾愛好正在年輕群體中快速普及,近一年觀鳥相關筆記發布量是過去10年總和的1.2倍。
齊齊哈爾觀鳥愛好者胡筱文對此深有體會:“觀鳥社群呈現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以鳥會友’。”她和朋友成立的攝影俱樂部承接過200人規模的觀鳥團,每年接待觀鳥游客超5000人次。
鳥兒們的訪客人群在持續擴大。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臘縣動侖鎮麼等新寨的飄海鳥塘,每年吸引着貴州、重慶、廣東等地游客,英國、法國、西班牙和韓國等國家的觀鳥愛好者也絡繹不絕。
塘主飄海説,2024年鳥塘接待的近3000名游客中,80%是鳥類攝影愛好者,“一個人來了覺得好,能帶動一群人來”。
“觀鳥活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表現,是人文情懷與生態旅游有機融合的特色載體。”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副教授熊海峰説,隨着生態保護理念的進一步普及,這類親近自然、富有趣味的特色活動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觀鳥+”豐富消費業態
當前,觀鳥經濟正從單一觀賞向多元化消費場景延伸,推動産業向品質化、個性化升級。這一轉變不僅改變了傳統觀鳥模式,更催生了文旅新業態,帶動地方相關産業發展。
“噓!(斑頭大翠鳥)來了,注意!”在福建省明溪縣中溪村“鳥導”謝芳林的提醒下,中溪村觀鳥點內傳來一連串快門聲。
“一趟下來,大概能賺個1000元,可真是沾了小鳥的光。”謝芳林説,明溪縣像他這樣的“鳥導”有30多人,從行程規劃、住宿安排到鳥類定位、拍攝指導,甚至細緻到器材選擇和參數設置,為觀鳥的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務。
觀鳥愛好者在福建省明溪縣一處觀鳥點拍攝。(受訪者供圖)
在明溪縣觀鳥産業規劃下,有1100餘人以不同方式從事觀鳥有關工作。今年上半年,明溪縣接待國內游客78.40萬人次,旅游收入6.82億元。觀鳥經濟帶動相關創收超6000萬元,“觀鳥+”成為當地縣域經濟新增長極。
觀鳥經濟的輻射效應正在多地顯現。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多寶回族村的“候鳥書屋”內,暑期研學團的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聆聽講解員介紹鄱陽湖不同種類的候鳥。自2021年開放以來,這裡已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
2025年1至6月,九江市觀鳥客流量約49萬人次,旅游增收1428萬餘元。江西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戴年華&&,通過拉長生態資源長板、補足基礎設施短板,當地在“觀鳥+”産業的帶動下,不斷探索鄱陽湖大旅游圈的發展方向。
在雲南西雙版納,定制觀鳥游方興未艾。“有的客人專門追着鳥遷徙路線走,我們會幫他們規劃山谷徒步觀鳥環線,團費在每人300元以上。”飄海説,“以前不懂,現在知道每只鳥都是‘金鳳凰'。”
觀鳥旅拍、文創、農産品銷售……福建省明溪縣文體和旅游局局長鐘茂桂説,當地觀鳥相關收入結構多元,通過生態全鏈條服務留住游客。
觀鳥經濟如何“飛”得更遠?
“觀鳥經濟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就不能把觀鳥鳥塘當成賺錢的工具,保護鳥類的初心始終不能變。”西雙版納植物園動物行為與環境變化研究組副研究員羅康説,可以通過組織觀鳥活動,讓觀鳥者在感受到生態之美的同時提高環保意識。
部分觀鳥人士在實踐中的不當行為,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田家龍建議,大家在觀賞和拍攝野生鳥類時,要順應鳥類活動規律,不要打擾鳥類交尾、孵化等活動,注意保護野生鳥類的棲息地。
“應規範觀鳥鳥塘的隱蔽棚距離、投食季節周期以及鄰近鳥塘的間隔距離等標準,盡量還原自然的鳥類生存環境。”羅康説。
業內人士建議,可依託院校建立觀鳥旅游人才培訓基地,進行相關政策法規、觀鳥旅游、環保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吸納高素質鳥類愛好者擔任兼職“鳥導”;培養鄉村科普員、宣傳員,全方位、多層次傳播愛鳥護鳥理念。
在江西省武寧縣伊山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馬艷芳 攝)
多名受訪專家&&,觀鳥經濟的核心在於“平衡”,要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推動生態價值轉化與産業升級互促共進。
推動特色觀鳥文旅産品發展,一些地方已經在行動。江西省利用水域獨有優勢,推出鄱陽湖“觀鳥+旅游”精品線路;福建省明溪縣培育了12個以生態觀鳥為主的森林康養基地……
“未來各地還可結合節慶賽事、獨特民俗和歷史文化等,推出更多深度體驗項目。”熊海峰説。
田家龍&&,在政策引導、科技支持與基層實踐的合力下,鳥類資源正從生態賬本上的“保護對象”,逐步成為激活鄉村振興、帶動區域發展的“經濟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