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通車】直面自己的疲憊或許沒那麼難-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5 10:14: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職通車】直面自己的疲憊或許沒那麼難

字體:

  暑假已過大半,在高校擔任教職的我,又一次迎來開學焦慮。從前是擔心寫不完暑假作業,如今是擔心備不完新課。我會用諮詢師的口吻自問:如果小時候的我知道,這份情緒會伴隨自己這麼久,她會感到釋然、意外,還是失望?

  前些天,一個還在讀書的學妹打電話問我:工作後的開學焦慮和上學時的有什麼相似與不同。我告訴她,感受和表現很像——食欲忽高忽低,睡眠忽多忽少,夜裏夢見自己被追趕,情緒煩悶、易怒。但原因和反應已不同:上學時,只要在開學前一天完成作業,焦慮就會消失;工作後的焦慮更像是對高強度節奏和持續壓力的抗拒,很難明確壓力源,也不知道它的終點在哪。

  相應地,上學時我常常暗暗許諾:“下次一定不拖延。”雖然大多無疾而終,但當時的自己仍有信心和熱情。開始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並且進入高校任教後,我更多會與朋友相互傾訴,也逐漸理解一些形容疲憊的網絡流行語背後的真實情緒。這兩年,我還體會到另一層原因——現實與我曾經設想的“畢業後生活”差距很大。我以為自己能輕鬆應對一切挑戰,結果卻常常倉促應戰、心生怯意。

  和學妹通話後,我翻出上學時的筆記。在博士項目新生入學培訓材料的一角,我看到自己當時記下的一句話:一位老師在自我介紹時説,“這些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意識到,我偶爾會遇到早上不想起床、不想出門、不想工作的狀況,但我從來沒有一天不為自己作為教師和學者的身份心存感激。”當時我驚訝於她的誠懇與坦率,也佩服她能在全係師生面前直面自己的倦怠。後來,我也聽過她講述職業中的困難與不公,以及這些經歷對她身心的影響。如今,我對她所説的倦怠有了更深的共鳴,也依然珍視自己的職業選擇。只是,當面對來自職責、任務和規則的重重壓力時,我還在學習如何像她那樣平靜面對現實、接納自己的渺小與不安。

  儘管作為職場人,我仍會感到生疏,新學年依然會伴隨焦慮和煩悶,但我對工作的倦怠和壓力已逐漸有了輪廓——它不再是一團迷霧,而是由幾件具體的事和清晰的情緒組成:難堪、愧疚、耗竭、懷疑、困惑、憤怒、委屈、失望。當“職業倦怠”從一個籠統標籤變成可被覺察的經歷和感受,我面對它時的無力感就減輕了。我很早就在職業心理學這門課程上認識到,除非倦怠是由工作超負荷造成的,否則休假並不能真正解決它。倦怠的根源若未改變,短暫的休息只能帶來暫時緩解。當我知道問題所在,就離解決近了一步。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妨共同思考:如果“解決倦怠”真的可能,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我曾以為,倦怠消失後,我會每天精力充沛地走進辦公室。但回想起幾年前老師説過的“偶爾不想起床工作”,我意識到,也許倦怠並不會徹底離開。它的答案,可能不是消失,而是找到一個合理的位置,讓它不再肆意擾動。到那時,我們也能平和地承認:此刻不想處理工作的事,並不意味着自己無法勝任工作。

  職場可能不完美,我們的崗位可能不完美,作為職場人的我們也大可以不完美。疲憊與倦怠或許會常伴左右,但我們可以與它們和平共處。心理學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情緒不是敵人,而是信號”。與其急於驅趕,不如學會識別和回應它。我們可以定期檢視自己的能量來源,適度調整工作節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保留讓自己感到意義和成就的小片刻。這些方法不會讓倦怠消失,但能讓你與它保持可承受的距離。畢竟,“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蒼鷺 作者係心理諮詢師)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