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前哨雷達站”傳承紅色基因鑄牢天網鐵盾紀實
雷達站官兵巡查海島。 特約記者曹佔禮攝影海浪拍打礁石,濱城風景如畫。
誓做鷹眼鑄天網扎根前哨守國門
——“紅色前哨雷達站”傳承紅色基因鑄牢天網鐵盾紀實
其實,最美的不是這個城市,而是那些駐守海島默默守衛城市的戰士,他們仗劍國門卻不見身影,壯行天涯卻難尋履跡,雁過卻無聲,人過也無名。
6月3日上午,11位曾經戰鬥在海島的耄耋老兵來到沈空雷達某旅“紅色前哨雷達站”,帶領官兵走進那段戰天鬥地、烽火狼煙的歲月。由於年事已高,老兵們絕大多數行動不便,走路都需要攙扶,但説起當年的故事,卻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情到深處老淚縱橫。此情此景,無不讓現場的青年官兵為之動容。
是怎樣的故事,能夠穿越時空直擊心靈,讓錚錚鐵骨的軍營漢子潸然淚下?
是怎樣的集體,能夠抵得住海浪侵蝕,讓一代代官兵魂牽夢繞眷戀不忘?
讓我們走進“紅色前哨雷達站”,觸摸那段炙熱的歷史,感受官兵的赤誠與堅韌。
紅心向黨 信念如磐——紅色基因代代傳
磐石象徵永恒,任憑風吹浪打,屹立天海,依舊本質不變,“紅色前哨雷達站”的官兵,就是一顆顆扎根在島上的磐石,他們的故事滌蕩心靈。
在到達海島前,就聽説了技師趙幫玉的故事,他扎根海島15年,技術一流,經常無償為海島漁民修漁船雷達。面對地方企業高薪和提供住房的誘惑,始終不為所動。2014年,他還動員身為教師的妻子放棄工作帶着孩子隨軍,共守海島,被傳為佳話。
“是組織給了咱一切,咱得懂得滿足和感恩,不能遇到誘惑就動搖。”黝黑的皮膚,不高的個子,説出的話卻讓人敬佩。
這樣的故事在雷達站有很多很多,它們如同鑲嵌在歷史深處的寶石,無論多麼久遠,依舊魅力四射、光彩奪目。
葉子紅是源於根。
圓島時期,先輩們面臨艱苦的環境和艱巨的任務,始終紅心向黨,意志如鋼,“不識字也要學毛著,不要命也要幹革命”的壯志豪情在海島傳揚,“一本毛著一桿槍”指引着官兵戰狂風、鬥惡浪,打敵機、殺飛賊。
時代再變,任務再變,“紅”的本色從未改變。
新形勢下,黨支部傳承忠誠本色,像抓訓練戰備一樣抓政治教育。
新幹部上島、新戰士入營,接受的第一個教育就是參觀“紅色前哨”榮譽室,學唱的第一首歌就是“紅色前哨雷達站”站歌,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反映該站歷史的《紅色的足跡》,了解的第一個形勢就是當面敵情動態,牢記的第一個身份就是“我是前哨傳人”。
在學習黨的創新理論過程中,他們拓寬視野,在網絡上遴選具有正能量的名人博客供官兵學習,讓官兵對歪理邪説、不良思潮具有免疫力。
上士符勇最喜歡閱讀周小平等名人博客。經常自撰提綱,為官兵授課。以《丟掉靈魂最可恥》為題的教育課引起官兵共鳴後,被推薦到政工網平台,走入更多官兵的視野。
“忠誠是海島官兵的第二生命,這是我在入黨申請書中對黨組織最真誠的誓言,一輩子都不會改變!”2012年,他主動申請上島,怕家人顧慮阻攔,臨上島前一星期,他才通知新婚燕爾的妻子。臨別前,妻子淚水肆意,除了不捨分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丈夫的腳患痛風,經常疼痛難忍,她擔心海島潮濕的氣候會再加重他的病情。符勇上島後,收到一個郵包,裏面是治療痛風的藥物和妻子的一封手寫信:“你對組織的誓言不能變,對我的誓言同樣也不能變!答應我在島上要好好照顧自己,我會永遠支持你。”
忠誠需要甘於奉獻的品質,更離不開以苦為樂的情懷。第五任海島指導員馬榮貴今年82歲高齡了,上島時他告誡官兵要時刻靈魂保持純潔高尚、樂觀向上。站黨支部順勢而為,組建文藝小組,改編創演先輩流傳下來的十幾本文藝作品,小品、詩朗誦、歌曲……各類文藝作品讓官兵更加堅定“吃苦不叫苦,苦幹不苦熬 ”的信念。
“黨是我的媽,島是我的家,我聽媽的話,我愛我的家。” 該站號召官兵:每月讀一本優秀書籍,每天聽一首經典紅歌,每天看一條社會新聞。不斷充實心靈,防止理想喪失、人文滑坡、拜金主義的出現。幾十年過去了,島上官兵沒有任何一個人打過退堂鼓,以犧牲健康、透支生命的崇高境界,譜寫了一曲曲守島戍邊的奉獻之歌。
忠誠的“靈魂芯片”深植“紅色前哨”官兵血脈,成為勇往直前的精神利劍。
瞄準強敵 鑄牢天網——使命責任高於天
1963年10月1日晚,北京釣魚&國賓館,毛主席走進國慶觀禮空軍代表宴會廳,致辭後開口就問:“圓島的代表在哪?”炊事班長方和義激動地流下淚水,站起來緊緊握住主席的手。消息傳到雷達站,官兵們熱血沸騰,打仗的激情更強了。
為什麼一個編制不足30人的深海小站,卻讓領袖如此惦念?——它駐守祖國東大門咽喉要地,作用“一劍封喉”!
海島條件惡劣,裝備性能差,先輩們煤油燈下繪航線、山洞裏練精兵、屋頂上架天線,硬是創下了用性能不穩定的老“π-3”雷達保障擊落美P-2V,捕捉U-2偵察機的震世功勞。
進入新時期,面對繁重復雜的形勢任務和堅守東大門的重擔,他們始終牢記“操縱員連着司令員”,把天空當做哨位,把雲端當做巡邏線,常備不懈、專攻精練,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真正落地生根。
“平時就是戰時,開機就是戰鬥,值班就是打仗。這裡是黃海最前沿島嶼,敵機經常在邊境盤旋,我們沒有備戰狀態。”雷達操縱員龔曉兵説。
平時,他們叫響“訓練向實戰對接,工作與打仗對表”口號,成立“鋼釘班”,設立“精武榜”,每月評選訓練標兵,每季評出戰備之星,確保“人人過得硬、個個是尖兵”。
在該站“鋼釘班”記錄中發現,“精武榜”上前三名都是你爭我趕不斷變化,大家都憋足了勁向月訓練標兵、季戰備之星衝鋒。
看著“鋼釘榜”上自己的照片,排長王同昊始終難掩笑容。上島之初,面對艱苦的環境,王排長心情有些波動,一次,一個戰士問他,排長,作為雷達站幹部,怎麼一次都沒有上過光榮榜?他的心為之一震:是呀,這裡是離敵人最近的地方,不會打仗怎麼能在大家面前樹立威信,怎麼對得起圓島的先輩。從此,他刻苦訓練,和老兵謙虛請教,不僅上了光榮榜,還成為同期畢業第一個拿上值班合格證的排長。在參加“樹立新時期軍人樣子”大討論中他説:“先輩們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紮下了根,立下了赫赫戰功,靠的就是‘能打仗、打勝仗’的本領。我一定要繼承先輩精神,在島上幹出不平凡的業績。”
剛剛上任不久的站長王立波,真可謂“亞歷山大”。交接前,旅長譚立軍囑託他:“我們這個島曾經兩次被日本侵略,作為駐守東大門的咽喉要地,你們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眼睛雪亮,千萬別再讓歷史的恥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
每每談到首長的囑託,王站長就心潮澎湃:“雷達兵就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必須常年處於作戰狀態,才能時刻監控好這片‘責任天’!”
上任至今,他都沒回一次家,抓緊開展“一專多能、一人多崗”訓法,不同專業的人交叉訓練,確保人人都是多面手,個個都能擋八方。
今年年初,該站選拔人員去參加某大型演習任務。有人建議,為了連隊榮譽,應該選拔幾個尖子去。但是,支部經過研究,還是決定讓幾個沒參加過演習的人員去歷練。“演習拼的是綜合實力,不是僅僅幾個尖子。這是對上級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就是幾個普通的戰士,憑着頑強的毅力和超強的責任心,出色完成了演習任務,3名同志立功授獎。
2012年4月,某重大應急任務將雷達站的緊張氛圍提到了頂點。他們提前組織人員推演,預想各類情況。由於情況時間不確定,幾個一號班人員整整兩天兩夜吃睡在值班崗位上,第一時間掌握目標並迅即上報,是空軍唯一發現該信號的雷達站,受到上級表彰。
近10年來,他們先後參與完成重大演習20余次,年均上報空情位於空軍前列,不僅年年獲評旅軍事訓練一級單位,還一直是單位作戰訓練的“鋒利尖刀”。
“當好千里眼,堅守東大門”“做祖國和人民的戰備鋼釘,做敵人的眼中釘”。他們始終牢記原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和軍委許副主席的殷殷囑託,像一顆鋼釘,牢牢鉚在半島最前沿,在黃海深處築起了一道敵人不敢覬覦的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