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香港7月20日電(記者牛琪)人潮如織的2014年香港書展上,“書香人情——香港書業世紀回眸”展覽吸引了諸多目光。歷史照片、印刷技術變遷、新舊書刊對比……在這個勾勒出香港書業百年發展脈絡的回顧中,商務印書館恰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不管在老上海,還是現在的香港,100年來商務印書館一直秉承了‘啟迪民智、昌明教育’的宗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葉佩珠接受記者專訪時説,百年來,商務印書館在香港始終抱持與社會發展同步的思路,希望在啟智和教育方面起到應有作用。
於1914年設立的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最初為門市經營,隨後建立印刷廠、開設編輯部和發行部,發展成為建制完整的出版機構,1988年註冊成為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早期商務印書館在香港就是一間印刷廠和一兩家門市,前輩們在很艱苦的環境下經營和堅持,到了1970年代末,才有了比較大的發展。”葉佩珠説,當時商務印書館開始從事真正意義上的出版,從內地引進了許多優秀作品,比如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最初就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在香港本地文化和教育類圖書的出版上,商務印書館也不遺餘力。除整理香港中草藥等本地有價值的內容外,其1917年便出版香港課本,上世紀30年代出版了南洋學校適用的整套課本,1957年開始編印五年制中文中學教科書,其後更着力出版教科書、中外工具書、歷史文化畫冊以及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圖書。
而不同形式門店的組合,也讓商務印書館接觸了不同的市民,滿足了他們不同的文化需求。
“一邊做出版,一邊和群眾結合,這種比較務實的態度是讓商務印書館一直穩定發展的原因,”葉佩珠説,“商務印書館並不是立足於高地的‘陽春白雪’”。
也正因為這種務實策略,使商務印書館既不忽視香港讀者固有的功利和實用閱讀,也力圖在此之外,構建一種心靈上的閱讀。
“不管飲食、玩樂、心理、投資、勵志和語言學習,香港讀者都很需要,這其實也是一種閱讀風氣,我並不覺得它是低俗和不值得鼓勵的,因為閱讀不分高下。”葉佩珠説。
但她同時指出,在這個基礎上,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等人文閱讀的部分更值得大力推廣,這也是商務印書館在香港今後努力的方向:“今年會出一套重頭書《香港文學大系》,包括1949年之前和1950年代一直延伸至今的香港文學。”
這套包括新詩、散文、小説、評論、舊體文學、通俗文化、兒童文學共12卷的《香港文學大系》,由11位本地專家學者擔任主編。今年書展期間,首輯《新詩卷》《散文卷1》《散文卷2》已獲推出。
出版之外,商務印書館還策辦了一系列文化活動。每個周末,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店都有包括新書發布會、學者講座以及各種展覽在內的多種活動,它們對香港閱讀風氣的提升,都起了不同程度的幫助。
為紀念成立100周年,商務印書館還將舉行一連串與“閱讀”有關的活動——環保購物袋設計比賽、“回首,我們的閱讀時光”舊照片和舊物徵集、義賣·讓愛心傳遞……
“我們希望,除了輕閱讀之外,也能鼓勵一些比較深度的閱讀風氣。”但在葉佩珠看來,香港目前的閱讀風氣,也並沒有變得不好。她認為,香港閱讀的群體並沒怎麼變小,只是人們在閱讀時間的分配上存在一些問題。
“以前紙質書閱讀時間佔得較長,現在有很多社交媒體的需要,分攤了人們閱讀的時間。”她説,閱讀的人還在閱讀,只是時間少了一點,或者買書的數量減少了一些。
載體的改變也許促成這種情況的發生。“紙質書讓人比較專注於閱讀,電子書則顯得快速和跳躍,”葉佩珠説,“其實,不同的載體應該以不同的呈現方法做不同內容的書。”
談及未來,葉佩珠&&,商務印書館正在嘗試轉型,在買賣之外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務和體驗。
“比如,除了賣兒童書和教育玩具外,我們還會辦一些手工班,並通過這些班來教授語言。”她説,商務印書館希望能成為全方位文化需求的服務提供者,並在文化範圍內起到一些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