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推動高質量發展見聞:從“嶺表南來第一州”到珠三角新增長極

大灣區篇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
  • 灣區低空 蓄勢“起飛”

    “飛的”出行、低空送貨、無人機表演……科幻電影中的“天空之城”正在粵港澳大灣區真實上演。在深圳北站,旅客下了高鐵就能打“飛的”,1小時內就可以到達大灣區90%以上地區,這就是2024年6月開航的國內首個“低空+軌道”空鐵聯運項目。僅需一部手機,即可完成操作。

  • 青年夜校為何一位難求——大灣區青年開啟別樣“夜生活”

    夜幕低垂,“95後”上班族黎欣瑜結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來到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青年夜校,在這裡,她投身於烘焙的世界,用麵糰和烤箱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別樣的“夜生活”。

  • 規則對接帶來發展新機遇——港澳青年灣區執業融入發展大局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1年開始實施的“港澳藥械通”項目,讓繆永銳看到在大灣區作為執業醫師的更大發展空間。

  • “中國硅谷”有座“戲劇谷” 300年深圳老宅與戲劇“長守”

    夜晚的海風,從深圳東部海岸線的大鵬灣翻過馬巒山,吹到了山腳下有近300年歷史的長守村。江氏客家圍屋內,桃花樹隨風搖動。以它為舞&背景的戲劇《我愛桃花》,自今年8月以來,吸引了數千名觀眾從全國各地慕名來到長守村看戲。古房因戲而“活”,今人因戲而聚。每逢排演戲劇,長守村總是分外熱鬧。這裡有驅車50公里前來的深圳市民,有從北京飛來的戲劇發燒友,還有專門來“探班”的粵港澳大灣區演藝明星。

  • 嶺南文脈相交融 人文灣區譜新篇

    “放棄縱有萬般理由,堅持只需一個就夠!”音樂劇《雄獅少年》,成為今年粵港澳大灣區舞&上一場亮眼的文化演出。這部改編自同名動畫電影的音樂劇,稱得上地道的“灣區出品”:不但內容取材於大灣區共同的文化符號“醒獅”,創排更是集結了大灣區內的優秀藝術家、創作者和表演、製作團隊。

  • 青春音符

    來自澳門的青年歌手梁嘉寶致力於用音樂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青年間的文化藝術交流,用音符表達“灣區同心”時代脈動。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她創作歌曲《未來之門》,展現澳門青年心繫澳門、心繫國家,融入國家發展的美好願景和期望。

  • “傳統”亦可“高端”——從紡織業看廣東佛山的轉型升級

    作為製造業大市,廣東省佛山市近年來已逐漸形成一種共識:傳統製造業並非落後的代名詞,只要轉型轉得好,傳統製造業也能煥發生機。

  • 以改革創新激發澎湃動能——前海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觀察

    曾經的灘塗,如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自2010年設立以來,有“特區中的特區”之稱的前海,通過改革開放、先行先試,推動深港攜手共興,“一張白紙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

  • 香港西九龍站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

    香港西九龍站始建於2011年,2018年9月23日正式投入運營。開通以來,西九龍站往來旅客絡繹不絕,客流量屢創新高。目前每天發車量約為100對列車,平均日運送旅客逾7萬人次。

  • 用美食文化連接珠澳的澳門創業青年

    即使是工作日的午後,珠海拱北街道的一間茶餐廳門口仍然排着長隊。拎着旅行箱的食客在查看菜單,一位母親舉起手機記錄孩子大口品嘗美食的瞬間,一對香港情侶在戶外遮陽棚下邊吃邊聊,一位老人悠閒地品嘗着奶茶。

  • 文化中國行·風雅至味

    坐落在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西畔的廣東中山有一“菊城”——小欖鎮。這裡栽培菊花歷史悠久,食用菊花的飲食文化也源遠流長。

  • 粵港澳共塑“健康灣區”

    內地醫療機構中藥製劑首次跨境至澳門使用,“港澳藥械通”實現大灣區內地9市全覆蓋,粵港救護車跨境直通……近年來,粵港澳三地不斷深化醫療服務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持續打造優質高效的衞生健康服務體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描繪的“健康灣區”藍圖正加快成形。

  • 澳門青年孫振鴻:在大灣區“種”出“好機會”

    大學畢業後,孫振鴻先是在香港國際金融機構工作。後來,他又在非洲和東南亞工作,積累了從事農業的經驗。2017年,國家正式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孫振鴻和來自香港的合作夥伴姚力元一拍即合,決定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業務。

  • 夯實産業根基——廣東加強實驗室建設觀察

    目前,廣東已初步建立起以在粵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省實驗室、在粵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及在粵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

  • 粵港澳“一試多證”激發人才新動力

    黎煒軒曾是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2022年他通過了餐廳服務員“一試多證”的考試。憑藉這個粵港澳三地認可的職業能力認證,2023年黎煒軒順利應聘到澳門一家法國餐廳工作。“一試多證”技能人才評價合作是粵港澳三地共同探索的一種新型人才評價模式。考生一次考試合格後,可同時獲得廣東省技能人才評價證書、香港專業能力評估證書或澳門職業能力證明書以及國際行業權威證書。

  • 中國第一高塔如何打造世界級文旅精品

    “游廣州,必游廣州塔”。作為當前中國第一高塔景區,廣州塔今年游客數量再創新高。截至目前,2024年廣州塔核心區域人數日均達16.6萬人次。廣州塔是如何成為廣州文商旅融合發展示範區的?

  • 資金互通 市場互聯——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保險業互聯互通觀察

    近年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跨境人員流動日益頻繁,為滿足民眾對保險服務更加多樣和迫切的需求,大灣區保險互聯互通便利化不斷提升。

  • 人氣興、物流暢、消費旺——從數據看廣州“煙火氣”

    來自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廣州接待來穗入境過夜旅游者353.8萬人次,同比增長43.0%;實現國內文旅消費2185.3億元,同比增長5.2%。

  • 八口入海 水潤灣區——閱覽粵港澳大灣區“水文章”

    悠悠珠江,清水直通港澳,潤及民生;乘船航行,見碧水清波,白鷺翩飛;兩岸産業活躍,“水經濟”發展初見成效……一幅江河安瀾、秀水長青的大灣區治水圖正在徐徐展開。

  • 提升全球汽車含“深”度 深圳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

    深圳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增加值達704.63億元,同比增長27.8%

  • 跨境消費熱潮開啟粵港澳大灣區“雙向奔赴”新篇章

    隨着交通基礎設施、跨境支付手段、通關模式等的升級,以及“港車北上”“澳車北上”“一簽多行”等政策的落地實施,大灣區跨境消費熱潮持續升溫,“雙向奔赴”正開啟新的篇章。

  • 産業科技互促雙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觀察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産業科技互促雙強不斷呈現新氣象。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4年,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

  • 融數向綠——從多維電力數據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趨勢

    綠證交易不斷增長、充電站新産業用電不斷增加、數字電網能級不斷提升……在粵港澳大灣區,多個維度的用電數據讓人感知到經濟發展新的脈動。

  • 帶孩子們快樂起舞——一名香港青年的街舞夢

    在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的街舞教室內,伴隨着動感的音樂,香港青年戴杅栩以流暢的滑步、高難度的轉體動作,點燃了現場的激情。他的身旁圍坐著十幾位學生,正目不轉睛地學習舞蹈技巧,認真聆聽舞蹈動作分解內容。

  • 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攜手同心,風雨兼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年多來,大灣區經濟總量從超10萬億元上升至超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

  • 百年古村煥新生

    傍晚時分,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的西溪古村游人如織。人們穿着在古村租借的傳統服飾打卡拍照,沿街美食店前排起長隊,戲曲演唱、舞龍舞獅等活動吸引游客駐足。夕陽西下,街頭巷尾亮起特色燈飾,百年古村的夜生活剛剛開始……

  • 深港共育紅樹林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腹地,深圳灣畔的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與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共同守護着一片生機勃勃的紅樹林濕地。作為東半球國際候鳥南北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每年有約10萬隻長途遷徙的候鳥在深圳灣越冬或過境。

  • 深圳國際仲裁院江門中心:機制“軟連接” 服務一體化

    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通車後,深圳到江門的時空距離更近了。跟隨調研團隊,記者走進深圳國際仲裁院江門中心。深圳國際仲裁院江門中心由深圳國際仲裁院和江門市政府合作共建。該機構通過合作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更高效、更一體化的爭議解決服務,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則機制、營商環境的“軟連接”。

  • 大灣區加速培育生物醫藥産業高地

    今年5月,康方生物研製的用於治療肺癌的依沃西單抗注射液獲批上市。對許多肺癌患者來説,這款國産創新藥為他們帶來了新的治療機會。此前,康方生物也以高達50億美元,授予一家美國創新藥公司在部分海外國家對依沃西的開發和商業化獨家許可權,讓這款中國創新藥走出了國門。

  • 低空經濟描繪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新圖景

    低空物流運輸、即時配送、城市治理、公共服務……在粵港澳大灣區,無人機正加速飛入寫字樓、公園和社區等,改善居民的生活體驗。

  • 創新、開放、融合——“灣區之心”南沙攜手港澳書寫大灣區建設新篇

    作為“灣區之心”,國家賦予南沙重大戰略使命: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攜手港澳,南沙正書寫粵港澳大灣區新篇章:開發建設全面鋪開,科技創新活力涌動,開放能級不斷提升,融合深度進一步拓展。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灣區新城正加速崛起。

  • 東莞:從工業母機之變看“世界工廠”進階升級

    工業母機,是用來製造機器的機器,被稱為製造業的心臟。“世界工廠”東莞近年來成長起一批工業母機製造企業;與此同時,工業數字化改造也在加速進行。這一“硬”一“軟”的新變化如同工業底座的兩個巨大齒輪,正加速推動“世界工廠”不斷向上向新,進階升級。

  • 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密集進入運營期

    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於2020年8月獲批建設,2023年年底開始試運行,共有40個自動化功能島&,涵蓋合成生物研究“設計-構建-測試-學習”全過程,把軟體控制、硬體集成、合成生物學應用整合起來,打造高通量、自動化、標準化的“生命鑄造工廠”,讓合成生物研究變得更快、更簡單。

  • 廣東:推動住宅老舊電梯更新助力美好生活

    隨着房屋老化和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社區老舊電梯安全隱患突出。目前,廣東在用電梯規模大,數量達121萬台。“廣東需更新的老舊電梯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使用15年以上老舊電梯為13.38萬台。”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處處長譚教千説。“如何更換、錢從何來”是住宅老舊電梯更新繞不過的難題。國家&&的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為解決這個難題發揮出積極作用。根據相關政策,申請獲批後,每更新一台電梯可獲15萬元補助。

  • 解鎖超大城市廣州的“美麗密碼”

    走進廣州市福山循環經濟産業園,來自市中心的垃圾運輸車接二連三駛入卸料大廳,負壓系統有效防止臭氣外溢;登上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煙囪,在距離地面超260米的休閒&&一覽園區全景,滿目青翠之間現代化廠房整齊排列,聞到的不是臭味而是咖啡香。

  • 這裡的農業“會上天”“能下海”——廣東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稻田上空,農業無人機“嗡嗡”飛過;智能化育種場內,毛茸茸的雞雛長勢喜人;現代化海洋牧場裏,金鯧魚翻騰跳躍。近年來,經濟大省廣東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空中”“地上”“海裏”新成果不斷涌現,現代農業展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 粵港澳合作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

    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學科大學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日前迎來首屆229位研究生畢業生。這些畢業生有近六成被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錄取,還有的將加入華為、騰訊、比亞迪等大型企業,或正在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等領域創業。

  • 資本更耐心,創新更有力——深圳創投支持新質生産力發展見聞

    深創投集團累計投資科技型企業超1500家,“投早投硬”孵化創新“新勢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研究探索大膽資本……近年來,隨着耐心資本成長帶動,深圳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存續規模過萬億元,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6.46%,“創新之城”新質生産力涌動強勁活力。

  • 佛山陶瓷:藝術賦能 産業更“美”

    廣東佛山擁有數千年制陶工藝歷史、陶瓷行業工業總産值突破千億元。如今,陶瓷從業者們正將文化創意與陶瓷産業相結合,努力將瓷磚做成藝術品、將“工業磚”變成“文化磚”。

  • 小鎮之“光”照亮世界

    古鎮鎮,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座面積不大的小鎮。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古鎮鎮村民倣照從香港帶回來的樣品,生産了第一盞古鎮民間自製燈。隨後,古鎮燈飾逐漸從原先簡單的配件組裝、作坊加工進入規模化生産。經過40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古鎮燈飾已形成了年産值超千億元的照明燈飾産業集群,其産品佔據國內市場70%份額,還遠銷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同類市場中佔比達50%。

  • “國社記者帶你看灣區”之千年端硯

    廣東肇慶,古稱端州。這裡生産的端硯,位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也是中國一張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參與大灣區調研行的新華社記者,來到肇慶端硯博物館和端硯文化村,感受端硯特色,體驗端硯製作,了解端硯師傅技藝傳承的初心和對産品創新的思考。

  • 競逐“天空之城” 粵港澳大灣區天空“有點忙”

    外賣從天而降、“空中快遞員”上崗、出門打“飛的”……這些看似科幻的場景,已逐步照進現實,粵港澳大灣區的天空,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繁忙”。

  • 從司法規則銜接看大灣區“軟聯通”

    “一國、兩制、三法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獨有特點。近年來,內地與港澳在經濟社會領域良性聯動、優勢互補、發展共促,但在司法領域有所不同,三地民商事領域的法律規則和司法實踐都存在差異。面對跨境民商事案件持續增長的形勢,亟需在訴訟制度“軟環境”的對接上取得突破,為高效便捷化解跨境糾紛、實現大灣區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 夯實優長 展拓新機——香港書寫由治及興新篇章

    迎着南方初冬暖陽,三架不同航司的飛機近日在香港國際機場南北中三條跑道上起降,完成三跑道系統的首航。這一歷時8年的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最大基建項目啟用後,機場整體運力將增加50%,每年可處理1.2億人次客運量和1000萬噸貨運量。

  • 打造一流灣區 勇立時代潮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紀實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滔滔珠江回蕩着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

  • 一條“通道”改變一座村

    日落時分,海面泛起金黃余暉。廣東省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的海堤上,不少游客坐在海邊,撐一把茅草傘,點一杯冰美式咖啡,聽田間蟲鳴,感受海風吹拂。

  • 一“氫”多“能” 粵港澳大灣區“氫能”澎湃

    生産車間內,一批批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完成組裝下線;大街小巷裏,氫能公交車、環衛車、物流車穿梭來往……在粵港澳大灣區,氫能産業正描繪出一幅綠色能源的畫卷。

  • 肇慶七星岩:草席拍出響“鼓”聲

    在廣東省肇慶市七星岩景區龍岩洞,有一處被稱為“石鼓”的景觀。它發出聲音並非依靠打鼓棒,而是草席。記者實地探秘,體驗怎樣用一片草席敲打出陣陣鼓聲。龍岩洞內,佈滿了千姿百態的怪石,而且岩洞內外留存有許多密密麻麻的摩崖石刻,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題字、碑名等。七星岩石刻是我國南方留存最多、最集中的石刻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