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重溫總書記對博物館工作的殷殷囑托

跟著總書記感受博物館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鏡觀·回響丨“教”“研”相長,讓這所“大學校”更有引力 博物館,架起文明交流互鑒之橋

聚焦

國際博物館日
  • 從小背誦的“鼓瑟吹笙”,今天終于知道是啥了!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句我們從小背誦的詩句,不僅描繪了一幅周王宴請群臣的盛景,更讓我們對那些古老的樂器充滿了好奇。

  • 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開館 90%展品係首次亮相

    秦漢館地處陜西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毗鄰秦鹹陽城遺址核心宮殿區和西漢帝陵遺址帶,佔地面積約300畝,其中展陳面積1萬余平方米。秦漢館主體建築群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主持設計,7座建築呈北鬥七星布局,彼此以架空廊道連接。

  • 一脈承古今 文華耀東方——寫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開館之際

    文脈悠悠,氣象萬千。以博物院這所“大學校”為依托,陜西一體推進文物保護、文化繁榮和文明傳承。豐厚的文化遺産被不斷活化利用,成為人們滋養精神、涵養自信的重要來源。

  • 一睹為快!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的鎮館之寶

    5月18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向公眾開放。這裏,埋藏著怎樣的秦漢故事?這裏,收藏著哪些秦漢遺珍?一起走進秦漢館,穿越時光,開啟一場奇妙探索之旅吧。

  • 孔子博物館:追尋聖人足跡 感悟儒家文化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強調了文化機構在提供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孔子博物館精心組織策劃,推出係列展覽活動,進一步發揮博物館以物講史、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豐富觀眾精神文化生活。

  • “博”覽千年|跨越千山萬水:中外博物館交流互鑒體驗文明感召

    千年古都北京,故宮文華殿內,“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特展,來自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等機構的約200件文物,展現17、18世紀兩國間“彼此尊重、相互欣賞,彼此借鑒、相互學習”的文化交流史。

  • 2023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9億人次 創歷史新高

    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18日在陜西西安舉行。記者從活動開幕式上獲悉,國家文物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舉辦展覽4萬余個、教育活動38萬余場;全年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全國備案博物館達到6833家。

  • 12.9億人次“打卡”!今天的博物館更有“范兒”

    什麼樣的地方,能一年吸引12.9億人次前來“打卡”?國家文物局18日發布的最新數據,為我們揭曉了這個答案:博物館。據統計,2023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6000多家博物館各現特色。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走過百余年發展歷程,新時代的中國博物館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守望傳統、擁抱未來。

  • “2024北京博物館月”啟動 打造博物館之城文化盛宴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天,“2024北京博物館月”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啟幕。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裏,北京將推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展覽和文化活動,推動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深度互動,圍繞“博物館之城——讓學習更快樂”這一主題,營造全社會共建共用“博物館之城”的濃厚氛圍。

  • 視障文化博物館在京揭牌

    2023年10月,中國盲文圖書館將相關展區整合,申報設立視障文化博物館,係統展示我國視障群體精神風貌,傳播愛眼護眼防盲治盲科普知識,體現全社會對視障群體的關心關愛。

  • “匠心”“初心”“仁心”——透視文旅熱下的紅色博物館

    走進長影舊址博物館大門,“新中國電影的搖籃”8個醒目的大字首先映入眼簾。新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電影道具、手稿,電影創作現場、拍攝場景一一展陳……長影自成立以來,拍攝生産故事電影1000多部,譯制了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40多種語言的院線電影3000多部。博物館裏展出了其中最精華的部分。

  • 這些年輕人,在黃土地上探尋中華文明

    一線考古工作者,一年中大部分時間裏,都在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姿態,探尋中華文明。器物、骨骼、殘片,甚至泥土,他們絕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新集鄉姚河村,駐扎著姚河垣考古隊。隊長馬強帶領著“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在村裏一待就是數年,只為盡可能地還原出西周時期最西北的諸侯國原本的樣貌。

  • 中國故事|一位博物館講者的“治愈力”敘事

    50來歲的肖靜,身材清瘦,背脊挺直,笑容清淺。這位講了將近30年文物故事的講解員,是流量時代另類的“明星”。粉絲們喜愛她“飽讀詩書氣自華”的書卷氣,她款款道來的故事裏總有溫暖而治愈的力量。

  • 文化中國行|來元謀人博物館看看文博人的一天

    元謀人博物館位于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這裏匯聚了豐富的文物、圖片、實物等,展示了元謀在人類起源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發現與研究成果。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請跟隨鏡頭,看看在元謀人博物館上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大美非遺|博物館奇妙遊

    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我們跟隨意大利博主視角,在江蘇南通的多家博物館,來一場Museum walk(博物館漫步),從博物館裏感受不同維度的城市魅力。 

  • 文博一線的他們|文物修復師:以時間換時間

    耐心、專心、恒心,是文物修復師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有耐心,能沉下心來,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不受外界幹擾;能專心,面對復雜棘手的問題,集中精力專心解決;此外,“十年磨一劍”的堅持也至關重要。

  • Vlog丨萬物生長,這裏是神秘與繁榮的“古生物王國”縮影

    走進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一塊塊化石串起了貴州的古生物演變進程,追溯了從海洋到陸地的古生物多樣性,濃縮了近9億年的地質史、6億多年的古生物史。

  • Vlog|體驗博物館裏的“數字范兒”

    在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上,原建于1931年的法國公議局舊址,是天津市內規模較大,保存較完好的法式建築。2023年5月,作為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對外開放。當數字技術與傳統古典建築邂逅,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一起去看看。  

  • 國寶畫重點丨這些寶貝,穿越千年與你相見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中國主會場活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舉辦。這是國內首個全景展現秦漢文明的專題博物館,也于今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鎏金銅蠶似昂首吐絲、三彩駱駝載樂俑若踏歌而來、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意趣盎然……它們穿越千年,向我們講述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展現綿延不絕的悠久文明。

  • 這座博物館裏,藏著中國乒乓的“武功秘籍”

    “中國乒乓的武功秘籍就是奮力拼搏、永不放棄的中國乒乓球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是一種運動精神,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文化傳承。”中國乒乓球學院院長、國際乒聯博物館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館長施之皓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乒博館”作為傳承乒乓文化、發揚國球精神的重要場所,在普及運動知識、傳承中華體育文化方面正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國故事丨山海之外——博物館的奇幻之旅

    百萬群山裏的貴州,曾經是一片汪洋,遊弋著上古魚龍;孤立山巔的堡壘廢墟,展現了“山地上的中國”的奇景雄貌;少數民族群眾穿在身上的“史書”,逐漸找到了傳承發展的新路……走進博物館,就像走進了數億年凝聚為一瞬間的“時光隧道”。

  • 馬爾地夫國家博物館“尋寶記”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記者日前走進馬爾地夫國家博物館,探索這個印度洋島國的歷史文化印記。除了當地特色外,博物館中還藏著許多“中國元素”……

  • 探秘重慶自然博物館植物標本庫

    重慶自然博物館標本室的前身為1936年成立的中國西部科學院植物標本館,現收藏有植物標本近3萬件。標本室收藏的植物標本40%以上都是1949年前採集的,其中不乏90歲以上“高齡”的標本。博物館對標本室進行了預防性保護施工,增加調濕板、除濕機、加濕機、恒濕低氧儲藏櫃等,精心保護這些珍貴的植物標本。

  • 文物“動”起來,帶你品味運河千年文化

    大運河滋養著兩岸人民,也生發出豐富的文化場景。明清時期,民間文化繁榮,老百姓樂于通過説書藝人來了解歷史故事,品味人生百態。運河岸邊往往書場林立、聽客雲集,無數動人故事隨運河水傳揚,成就“書香運河”的美名,為沿岸居民帶來豐厚的藝術享受。

  • 文博一線的他們|雲岡石窟博物館講解員:架起公眾和知識間的橋梁

    姚樂清是雲岡石窟博物館的講解員,已經工作了12年。她認為講解工作就像橋梁一樣,連接著知識和聽眾,講解員通過語言和專業知識幫助聽眾理解和欣賞特定的主題或展品,就像橋梁幫助人們跨越河流或山谷一樣。

  • 文化中國行|探尋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從19世紀末開始,我國北方長城沿線地區陸續出土了大量以裝飾動物紋為特徵,具有濃鬱草原遊牧文化風格的青銅及金銀制品。其中,鄂爾多斯青銅器造型生動、特徵鮮明、寓意深刻,宛如一部詮釋了中國北方草原民族歷史的經典篇章。

  • 百聞不如一見丨美好的相似:中敘文物“連連看”

    陶壺、項鍊、玻璃瓶……一眾敘利亞國寶級文物跋山涉水來到中國,為觀眾帶來一場來自異域的“文化盛宴”,5月18日在南京城墻博物館和南寧市博物館同時開展。即將迎來它們遊歷中國的第4年,它們是洗脫塵埃、綻放光彩的“旅客”,是大美不言、自有春秋的“使者”,在國際博物館日與它們相遇很多人會驚喜地發現,這些敘利亞文物與中國文物存在著眾多美好的相似之處。

  • 新華時評丨讓博物館的力量燭照未來

    一個珍視文明的民族,才能築牢根脈;一個敬畏歷史的國家,才能走向未來。博物館的力量潤物無聲,燭照前程。參觀博物館是尋根和啟迪,不忘民族之來路;建設博物館是保護與傳播,繼承文明之輝煌。

  • 當自然穿越歷史,品百年博物院裏的“文化互鑒”

    在風景優美、歷史底蘊深厚的天津市五大道文化旅遊區內,一座紅墻白窗的三層歐式建築“藏身”于熙攘鬧市之中,綠樹環繞、低調古樸,獨具一番“大隱隱于市”的靜謐之感。這便是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中國最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因豐富獨特的館藏和豐碩的學術成果成為中法文化交流互鑒的標誌性項目。

  • 聽文物講故事丨雲南省博物館:用青銅記錄一種很“滇”的生活 

    從戰國至漢代,雲南滇池沿岸有一個被稱為“滇”的古老文明,考古尋不到它的文字,史書未曾記載它的消失。好在滇人留下了獨具風格的青銅器,成為探尋古滇國文明脈絡的線索。

  • 文博一線的他們丨雲岡研究院壁畫修復師:當好“文物醫生”義不容辭

    今年是雲岡研究院壁畫修復師戴宇翔工作的第11個年頭,對于戴宇翔來説,壁畫修復師的工作,既是對先人的傳承,也是對後人的負責。

  • 【館長有話説】全國民族與民族地區博物館:博物館裏藏著的學問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對于博物館有哪些鎮館之寶、藏著哪些學問、在教育和研究上有哪些可圈可點的經驗值得推廣等話題,新華網採訪了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館長、青海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昭君博物院等全國26家博物館館長,聽館長有話説。

  • 【館長有話説】尋覓中國行業博物館裏藏著的學問

    對于中國行業博物館有哪些鎮館之寶、藏著哪些學問、在教育和研究上有哪些可圈可點的經驗值得推廣等話題,新華網採訪了中國鐵道博物館、中國消防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海關博物館、中國電信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等,聽館長有話説。

  • 百聞不如一見|一座博物館的中法情緣

    它是中國最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它是中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新華社帶你走進北疆博物院,邂逅這座博物館的中法情緣,了解它的創建者,一位不遠萬裏來到中國的法國人。

  • 新華社權威快報|跨越2000余年!辛追AI重現

    5月17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公開發布“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分別為年齡約35歲的全身坐姿版和50歲左右的頭部形象。3D數字人以上世紀70年代馬王堆漢墓辛追出土時的頭部掃描X光片為主要依據,最大限度復原了其容貌。

  • “博物館奇妙日”:當AI喚醒文物……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漫步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凝望著訴説歷史、見證文明的文物,想像著如果它們有生命,會講述怎樣的故事。用AI喚醒沉睡的文物,身臨一場別開生面的文物“嘉年華”。新華社“百聞不如一見”欄目,帶你體驗“博物館奇妙日”。

  • “博”覽千年|觸及千家萬戶:博物館讓中華文明可知可感

    泡好一杯咖啡,隨後打開電腦,輕點滑鼠,范亞秋便“走進”了甘肅省博物館的數字展館,探尋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觸手可摸的數字文物、細致入微的文圖講解,為她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靈感。

  • 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上新“侯爺的酒杯”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5月16日上新一批漆木器及其相關金屬配件,其中有劉賀生前使用過的飲食器皿,折射出當時的生活方式、社會時尚及審美情趣。

  • 文旅新探|打卡古城朝陽:深藏市井的16座“寶藏”博物館

    從猛犸象、恐龍等古生物化石到佛教瑰寶“七寶塔”,從見證中華文明起源的紅山文物到工藝精美的“遼三彩”……朝陽的市井街巷中,藏著16座“寶藏”博物館,全市超13萬件文物、近700件國家一級文物存身其中,館藏文物數量之多、歷史之久遠、藏品之精美,令人驚嘆。

  • 北京博物館月本周六啟動 線上線下近1000場展覽精彩紛呈

    本周六是國際博物館日,2024北京博物館月將啟動。展覽周、文創周、電影周、閱讀周4個主題活動周將在1個月內輪番登場,邀市民共用博物館之城建設成果。線上線下近1000場展覽同時亮相,三星堆專題展覽將揭面紗,博物館電影之夜、書香京城係列活動會陸續啟動。

  • 聽文物講故事丨農耕文化博物館:“一鋤一鐮”見鄉愁

    打鐵爐、軋棉機、織布機、耕地犁,補鍋佬、熟皮匠等“九佬十八匠”所用的工具,坐商行商走街串巷所用的挑子、背箱和推車……在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有一座山東鄉憶民俗文化博物館,館藏有上百個門類的30多萬件(套)藏品,主要展示明清以來社會生産生活領域的日常器具,涵蓋農耕紡織、編織刺繡、百業挑擔等多個領域。

  • 博物致知丨博物館裏的隔空對話

    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承載著過去,連接著未來,在這裏,時間似乎變得厚重,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豐富的故事,每一面墻壁都回蕩著歷史的余音。

  • 聽文物講故事|古董自行車博物館:工業時代的車輪印記

    地處黃河之濱的甘肅省蘭州市,有一座“古董自行車園林”——甘肅三木自行車博物館。佔地超1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內,收藏著全球自1775年至1975年200年間的1300余輛古董自行車、自行車相關配件、歷史文稿等105萬件,自行車牌證89萬件。

  • 文旅新探|走進吐魯番博物館 探尋絲路文化

    這裏是新疆吐魯番,因為氣候炎熱,又名“火洲”,歷史上也被稱為“車師”“高昌”。作為古絲綢之路交通要道,文人墨客為它駐足停留,東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薈萃,綠洲城郭見證絲路幾多輝煌。日前,記者來到吐魯番博物館,細品館藏吉光片羽,探尋絲路文化。

  • 再現漢韻風採|倒計時三天

    今年是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50年前,考古發掘震驚中外,為世界打開一扇通往西漢文明的時空之門;50年後,湖南博物院以AI技術為橋梁,帶我們回望2000多年前的漢韻風採。

  • 最全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你都去過哪些?

    近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關于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一級博物館評估結果的公示》。中國華僑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等123家博物館擬公示定級為一級博物館。

  • 聽文物講故事|瀋陽金融博物館:錢幣的誠信之道

    拾級而上,寬敞明亮的大廳映入眼簾,身穿民國服飾的“南北商賈”正在此交易……由原邊業銀行改造的瀋陽金融博物館展示大廳裏,塑像栩栩如生、笑意盈盈,讓人倣佛穿越回近百年前。

  • Vlog:一座博物館裏的城市記憶

    天津利順德大飯店始建于1863年,見證了近現代中國的諸多歷史事件。其中利順德博物館館藏展品約3000件,展示飯店的悠久歷史文化以及天津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