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天津5月17日電(記者張宇琪)在風景優美、歷史底蘊深厚的天津市五大道文化旅游區內,一座紅墻白窗的三層歐式建築“藏身”於熙攘鬧市之中,綠樹環繞、低調古樸,獨具一番“大隱隱於市”的靜謐之感。
這便是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中國最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因豐富獨特的館藏和豐碩的學術成果成為中法文化交流互鑒的標誌性項目。
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館長張彩欣介紹,北疆博物院是我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堪稱中國博物館史上的“活化石”。
今年適逢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這座博物館迎來了更多來自法國的客人。他們欣賞着陳列室玻璃展櫃中的巨型動物標本,不時拍照留念,驚訝於藏品豐富的同時,更感嘆博物館的創建人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法國人。
桑志華在北疆博物院旁。新華社發
百年前,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展開科學考察並創建北疆博物院。
“長達25年的時間裏,他的足跡遍佈中國北部疆域,這也是‘北疆博物院’名字的由來。”在北疆博物院工作了10年的講解員蘆萱指着桑志華舊居墻上的一幅手繪地圖,其上密密麻麻標注着歷次桑志華的科考路線和足跡。
“這裡收藏着動植物、地質、岩礦、古生物、古人類等40余萬件化石、標本,其中,僅昆蟲類標本就超過11萬件。”蘆萱介紹道。
站在北疆博物院門前,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穿過一扇綠色鐵門,寬闊明亮的展廳映入眼簾。抬頭望去,一具保存完整的巨大的劍齒象頭骨化石懸挂在門廳正中屋頂上方,四五米長的一對象牙十分壯觀。在下方的落地玻璃展櫃中,古中華野牛、布氏真枝角鹿、披毛犀、王氏水牛化石……各類大型古生物化石、地質學藏品整齊排列,組成一道道蘊藏着遠古生命密碼的幕墻。
漫步其間,當與歷經一個世紀歷史風雲的眾多標本器物邂逅,人們仿佛能與百年前的科學家們展開跨時空對話。
北疆博物院內還原的桑志華的工作&。新華社記者 張宇琪 攝
第一個在中國境內組織大規模野外發掘,第一個在中國境內發現大規模古哺乳動物群,第一個在中國境內發現舊石器……桑志華的諸多成果開創了中國哺乳動物學和舊石器考古學研究的先河,讓北疆博物院成為中國的一張金色科學文化名片,不斷為世界“生命史書”增頁。
基於龐大、完備、獨特、極具科研價值的藏品體系,北疆博物院成為一所科學的殿堂和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交流中心。這裡曾與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多個中外博物館和科研機構交流溝通,共同組織科考活動,進行藏品交流。
諸多國際學者也不遠萬里來到東方古國,一睹這座博物館的風采。北疆博物院見證了中法文化開放包容、友好交流、互鑒成長的歷史,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發揮了作用。今年是北疆博物院建館110周年,該博物館籌備了系列活動,助力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互鑒。
策劃:於衛亞、邵香雲
統籌:曹曉軒、李鯤
記者:張宇琪
海報:方金洋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天津分社
天津市委網信辦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