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有話説】全國民族與民族地區博物館:博物館裏藏著的學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7 10:32:38
來源:新華網

【館長有話説】全國民族與民族地區博物館:博物館裏藏著的學問

字體:

  新華網北京5月17日電(郭香玉)“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圍繞主題,對于博物館有哪些鎮館之寶、藏著哪些學問、在教育和研究上有哪些可圈可點的經驗值得推廣等話題,新華網採訪了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昭君博物院等全國27家博物館館長,聽館長有話説。 

  民族文化宮外景(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展廳(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秘書長、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陶穎説,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是中國博物館協會設立的旨在推動民族類和民族地區博物館發展和進步的下屬機構,成立于2006年,挂靠單位為民族文化宮,秘書處設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陶穎説,民族文化宮近年來策劃推出了基本陳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係列展”,“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冊府擷珍——民族文化宮典藏古籍精品展”等。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循序漸進地開展係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傳播活動。一是針對大學生群體,如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的大學生推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係列展”線上係列講解課程。二是面向中學生和高年級的小學生,策劃舉辦“紅石榴杯”兒童創意作品徵集活動、“石榴娃”講解員培訓班等係列活動。三是聯合西單小學共同為三、四年級的孩子們研發“博物館進校園”“我與文物的對話”等小學生博物館係列專項課程,並結合課程資源,開展博物館課程進校園和走進博物館等活動。pagebreak

  廣西民族博物館主樓(廣西民族博物館供圖)

“穿越時空的鼓聲——銅鼓文化展”展廳(廣西民族博物館供圖)

  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陶少藝説,作為民族文化專題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肩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任,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深入挖掘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突出中華民族同根同源、中華文化共同性、融合性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內容,注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教育資源,多維度發揮博物館研究保護、宣傳教育陣地作用,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博物館力量。 pagebreak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供圖) 

  甘肅省博物館展廳(甘肅省博物館供圖)

  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班睿説,博物館在社會性教育和社會性學習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在展覽策劃中,一直強調要挖掘文物的價值,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對于綜合性博物館來説,今後在挖掘文物價值的過程中應該秉持多維度性,或者説,更加注意歷史文物在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具備的獨特價值。例如:綿延了近一萬年,為中華文化所獨有的玉器文化,除了體現出新石器時代人神對話的中介、商周時期禮制約束、春秋肇始的道德體現以及唐宋之後的親民性格外,它無疑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溫文爾雅等共同民族性格的深刻體現。

  青海省博物館外景(青海省博物館供圖)

  青海省博物館“青海歷史文物展”(青海省博物館供圖)

  青海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王進先表示,近年來,青海省博物館不斷創新發展思維、深挖館藏資源、提升對外宣傳等,多渠道、多角度擴大青海厚重歷史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面。轉變工作思路,聯合青海省教育廳共同推出的館校共建“思政教育”實踐課堂活動,讓省博物館常設“1+3”主題展覽、講解、社教活動等走進校園,讓學生走進省博物館開展“研學遊”、“小小講解員培訓”,雙方共同走進“考古工地”現場實踐等活動,真正做到“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同時豐富了學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館校聯動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pagebreak

  基本陳列《黑土文明·多彩龍江——黑龍江省世居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陳列》二展廳內景(黑龍江省博物館供圖)

  黑龍江省博物館館長覃勁説,黑龍江省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一部黑龍江地方史就是各民族發展史和交往交流交融史。2021年黑龍江省博物館與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合署辦公,並通過黑龍江省博物館聯盟實現多方位的資源的整合,通過舉辦巡展和教育實踐等活動,與地方聯動,搭建一個以收藏、研究、展示為基礎,融合創新、傳播、交流、互動的綜合性平臺,促進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

  千年之行——貴州世居民族歷史文化展(貴州民族文化宮供圖) 

  貴州民族文化宮(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副館長劉國玉説,長期以來,貴州民族文化宮(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推進各項業務工作。一是立足民族文物徵集和預防性保護,持續開展民族文化研究,組織編纂《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貴州卷》《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藏品集•苗繡卷》。二是加強民族文化展覽展示,宣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三是組織實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志願服務、研學活動,2023年完成社教活動96場次,新增共建“民族文化教育實踐基地”10家。  

  回眸大理一一大理通史展廳(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代圖)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館長楊偉林説,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各民族博物館收藏著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留下的內容豐富、內涵深厚的文物,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重要見證,是組成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加強對文物的研究闡釋,不僅要對其本身自然屬性結合現代高科技手段,參考古代文獻資料對其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研究,還要對其背後蘊藏著的深厚歷史故事、文化價值、社會形態、思想意識、道德評判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

  《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序廳(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供圖)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副館長陳永耘説,寧夏博物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傳承紅色基因的重點放在青少年教育上。利用館藏革命文物資源,加強與學校的合作,推進思政教育,引導青少年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近年來,寧夏博物館開展了多項活動,如“少戰團”志願者活動、黨史流動展覽進校園、紅色研學進校園等,鼓勵青少年走進博物館,了解革命文物,培養愛國情懷,爭做新時代好少年。pagebreak

  武陵足音展覽(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館供圖)

  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館館長董祖斌説,相對來説,基層博物館與很多大型博物館開展教育、學術研究的范圍、方式相比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時也可以體現出自己的特色。

  恩施州博物館開展教育與研究的方式,一是搭建開展教育與學術研究的平臺。建立學術研究及交流的社團組織,建設學術交流陣地。二是統籌開展博物館教育與學術研究的規劃,並階段性周期內進行工作的細化,推行“學術業務化、業務學術化”,實施“全館大學術”。三是整合社會資源參與博物館教育與學術研究。整合區域博物館、行政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資源,在鄉村振興、行政事業單位、各行業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的建設中積極服務。

  常設民族文化展廳:絢麗多彩的紅河(紅河州博物館供圖)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館長何松濤説,在人類生存發展所取得的實踐經驗中,通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行為習慣、民風民俗形成中相互學習、汲取經驗的故事屢見不鮮,文物藏品背後蘊涵的民族文化、科學創造、藝術喜好會出現相似的精神追求和共有的價值取向。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博物館在文物、文化的研究方面需要克服就事論事、狹隘詮釋的思維局限,須立足中華各民族交流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挖掘和研究。

  五色華彩馬面裙(上海紡織博物館供圖)

  上海紡織博物館副館長賈一亮説,服飾文化主題的展覽初階體驗,通常是讓觀眾能夠讀懂形制、材質、技藝和紋樣的種種美與不易;多走一步,大概還能粗淺地讓觀眾可以在服飾所承載的歷史與當下中找到共鳴;若是能夠讓觀眾通過理解過去的人,進而更好地關照自身、甚至獲得一些微小的幸福,那這個展覽大抵可算得上圓滿。

  衣中見萬物,古今歸一身,于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上海紡織博物館以“衣生萬物 傳統重構”為主題,以馬面裙為載體,試圖重新構築民族服飾文化與觀眾的新連結。

  美美與共—中華民族大家庭展覽(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供圖)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副館長林毅紅説,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的教育中樞,其地位和作用越發突出,博物館教育具有主題明確、受眾面廣、內容豐富等特點。民族博物館要充分發揮場館優勢和資源優勢,講好中華民族故事,持續增進中華民族認同。

  民族博物館首要任務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用文物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將故事本身的“好”和講述方式的“好”結合在一起。pagebreak

  大地回聲——中國少數民族樂器文化展(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供圖)

  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館長伊利貴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作為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一是加強藏品研究,精心策劃與陳列,展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豐富內涵,提供有説服力和感召力的視覺體驗;二是通過細膩的敘事,多樣化的方法,讓參觀者與文物背後的故事、歷史事件産生情感連接,通過情感上的共鳴增進教育效果;三是充分運用設計美學做好展陳設計,最大限度滿足參觀者的審美需求,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邕城百年——近現代南寧陳列(南寧市博物館供圖)

  南寧市博物館館長張曉劍説,今天的博物館已經成為了一個地方的文化社區,越來越多的公眾來到博物館參與到文化生長的進程中,而他們走進博物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獲得某種形式的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認知。

  根據南寧博物館對歷年觀眾群體的統計,其中18-45歲年齡段的觀眾群體約佔全部觀眾的87.5%,家庭觀眾約佔全部觀眾的65%,這些觀眾中有96%認為博物館是進行校外教育的重要場所,獲取歷史文化知識成為他們持續來博物館參觀的主要推動力。因此,在南寧博物館開館的八年時間裏,始終堅持博物館教育是地方文化生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推出多元豐富的展覽和社教活動,以滿足觀眾群體的教育需求。

  雲南楚雄州博物館展廳(雲南楚雄州博物館供圖)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館長吳東説,“文物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文物的物質價值上,其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價值和多學科研究價值不容忽視。”,“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指明瞭博物館是為公眾提供教育和研究的新平臺,是推動博物館與學術界、教育界深度融合的新力量。 

  守望祖國北疆 共繪多彩呼倫貝爾——呼倫貝爾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展(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供圖) pagebreak

  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館長陳桂婷説,作為民族博物館應該以文化認同為基礎、以展覽為媒介、社會教育活動為輔助,面向社會各屆、面向廣大群眾、青少年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作為呼倫貝爾市鑄牢中華民族共體意識教育基地的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于去年9月便面向社會推出原創展覽“守望祖國北疆 共繪多彩呼倫貝爾——呼倫貝爾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展”。

  魅力敕勒川一一民俗文化展(敕勒川博物館供圖)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個勤勞的民族——敕勒族,創作了一首千古絕唱——《敕勒歌》。

  敕勒川博物館館長趙俊峰介紹,敕勒川博物館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各個展廳始終貫穿一條主線——展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講述各民族古往今來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物古跡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展(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供圖)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長雷玉華説,“博物館不僅是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進行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場所。”為了更有效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展示各民族共同創造歷史的故事,推動民族博物館館藏資源和“大思政課”有機銜接、同頻共振,用文物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寧洱縣民族博物館基本陳列:《民族團結的豐碑》(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民族博物館供圖)

  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民族博物館館長楊麟説,博物館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不僅承載著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公眾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增強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場所。通過有關民族團結誓詞碑文物實物、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不斷提升展陳和公共服務水準,不僅可以實現民族團結誓詞碑文物保護和研究的目標,還能夠深入挖掘文物的價值內涵。pagebreak

  雲南民族博物館外景(雲南民族博物館供圖)

  雲南民族博物館副館長楊松海説,民族與民族地區博物館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地域文化特性,分類指導,下力氣常態化重點開展針對本地區的搶救徵集工作,各館藏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同時要突出各自收藏特色,更要重視自身館藏品的係列化問題;讓一件件祖先留給我們的、現存使用的文物、實物資料,有所歸、有所依。博物館守護者們要收藏保護好它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保管、保養、看護好它們。

昭君博物院外景(昭君博物院供圖)

  昭君出塞展“臨辭大會場景”(昭君博物院供圖)

  昭君博物院副院長包蘇那嘎説,博物館裏,承載著歷史記憶,傳承著綿長文脈。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充分發揮博物館功能,講好中華民族故事,不僅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的新要求,更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新時代博物館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昭君博物院凝結著記憶,是看得見的民族精氣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脈。文物展品也都體現了民族團結和北疆文化交融,通過文物講述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pagebreak

  黔東南少數民族服飾展中的刺繡部分(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供圖)

  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館長説,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圍繞“民族文化+民族服飾+非遺展示+家風文化”為突出重點,通過設立歷史文化館、民族文化館、非遺展示館、民族服飾館和家風文化館等基本陳列,打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陣地,成為了黔東南州民族文化傳承的寶庫,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黔東南民族文化的平臺。

  非遺雲錦現代藝術美學展(南京雲錦博物館供圖)

  南京雲錦博物館館長簡名偉説,南京雲錦博物館積極發揮教育實體空間的優點,近年來帶領近萬名學員沉浸式體驗世界級非遺的織造精髓,了解雲錦歷史文化,從歷史與文化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宣傳,努力提高人民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從“權威教化”過渡到“學習體驗”,讓文化科學知識內化為民族群眾個體的精神財富,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融州記憶歷史陳列展覽(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供圖)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館長説,202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圍繞今年國際博物館日“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題,積極開展文化遺産保護宣傳工作。春節正月期間,我館利用苗族蘆笙鬥馬係列坡會節日,在各鄉鎮村寨拍攝民俗紀錄片內容素材3部、圖片500多張,增加了館藏民族影像資料的收集量。4月,我館以歷史陳列展覽“融州記憶”為主題,和縣消防救援大隊、民族小學開展研學共建活動,通過看展覽、聽講座,傳遞文化遺産保護資訊,促進研學教育的推廣。pagebreak

  納西族東巴文化展(麗江市博物院供圖)

  麗江市博物院院長牛增裕説,近年來,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持續發展,博物館教育、研究職能進一步發揮,教育成為新時代博物館傳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標和神聖職責。民族地區的博物館在各自發展的過程中,以徵集、收藏、研究各自區域內民族文物為主,宣傳、展示各自的歷史文物和民族文化,形成各自特色,要注重共同性,兼顧差異性,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

  新帖繡羅襦——清代·民國漢族女性傳統服飾館藏展(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供圖)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副館長袁宗剛説,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立足館藏,依托“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與“博物館”專業兩個碩士點,通過課程、實踐等方式,培養民族服飾研究與紡織品修復復原高層次緊缺人才;同時將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載體,突出以藝育人,賡續紅色血脈,不斷挖掘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服飾中的生動體現,面向大中小學生,以鑄牢為主線熔鑄在課程與講解中,使學生充分感悟民族服飾是中華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間團結共生的代表性載體,努力塑造具有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時代新人。

  包頭博物館外景(包頭博物館供圖)

  包頭博物館展廳(包頭博物館供圖)

  包頭博物館館長張海斌説,包頭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一直以來,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先後完成了“九原長歌——包頭古代歷史文化陳列”提升改造工作,增設了“西北巨埠——包頭近現代史陳列”和“北疆明珠——包頭當代史陳列”兩個展廳,推出了“建設共有家園”“我們的節日”“尋寶奪魁”等為主題的係列活動,加強民族團結知識的普及,以優質的公共文化滿足各界觀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其中,品牌活動“小小講解員培訓班”“衣冠裏的華夏——多彩的民族服飾研學旅遊”以異彩紛呈的內容、寓教于樂的形式深受各界觀眾的好評,觀眾積極性和參與熱情極高。

【糾錯】 【責任編輯:韓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