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動”起來,帶你品味運河千年文化

發表於:2024-05-18 09:24:09

  吳越爭霸的故事家喻戶曉,吳王夫差英勇善戰,他在打敗越王勾踐後,開鑿了邗溝,也是中國第一條人工運河,隨後經由水路揮師北上,逐鹿中原。而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隱忍多年後終於成功實施復仇計劃,在給夫差致命一擊後,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位霸主。透過這把戰國時期的青銅劍,我們得以窺見列國爭霸的刀光劍影,也回溯着大運河最初的悠悠歲月。

  古老的大運河進入滄州的第一縣,便是吳橋。繞城而過的大運河,成為雜技文化天然的“傳送帶”,孕育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千年雜技文化,使其成為大運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國內外公認的“雜技之鄉”,吳橋雜技伴隨運河不斷發展傳承,成為滄州人抹不去的文化記憶。

  含嘉倉是隋唐兩代特別是唐代用以儲存糧食的大型國家糧倉,也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古代最大的糧倉。待糧食裝滿後,人們將刻銘磚放置於倉窖內以供查驗,體現了含嘉倉嚴密的管理制度。古時,強大的運河體系是運糧和囤糧的保障,含嘉倉糧窖的發現,反映出古代中國發達的農業與通暢的漕運,透過含嘉倉刻銘磚,我們仿佛看見繁忙的隋唐大運河,看見含糧天下,嘉穗盈倉。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陸龜蒙的詩句使人們對秘色瓷的顏色無比嚮往。五代時期,秘色瓷因其工藝複雜、産量稀少而被視為貢瓷,從産地越州經大運河運抵京都,以供皇室使用。因瓷器易碎,彼時運河水路的發達縱橫,為越窯瓷器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越窯青瓷沿浙東運河抵達寧波,沿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海外,在世界掀起一股潮流風尚。

  據《宋史·河渠志》記載,“惟汴水橫亙中國……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古汴河又稱汴渠,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時,汴河作為國家重要的漕運交通樞紐及商業交通要道,承擔着向京師運輸物資的作用。在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中,便生動地描繪了汴河上“舟行櫛比、檣櫓相連”的繁忙運輸景象,也將千餘年前運河邊濃郁的市井生活娓娓道來。

  由於山東地勢較高,由南向北的船隻難以通過,故山東段運河上設有非常多的船閘,以利行船。鎮水獸作為閘上的裝飾構件,在古代常隨水利設施而建。運河中以鎮水獸“趴蝮”最為普遍,傳説其為龍生九子之一,專職鎮水,又善調節水量,使河水“少能載船、多不淹禾”,人們依其形貌雕成石像置於橋頭或橋身,表達着古人伏波安瀾的美好願望。

  大運河滋養着兩岸人民,也生發出豐富的文化場景。明清時期,民間文化繁榮,老百姓樂於通過説書藝人來了解歷史故事,品味人生百態。運河岸邊往往書場林立、聽客雲集,無數動人故事隨運河水傳揚,成就“書香運河”的美名,為沿岸居民帶來豐厚的藝術享受。

  明清兩代,在運河的滋養下,古鎮楊柳青商賈雲集、文化繁盛,其中,最亮麗的一抹色彩,當屬楊柳青年畫。據考證,歷史上楊柳青鎮規模最大的畫店,是戴氏年畫第九代傳人戴廉增所開。戴家祖籍蘇州桃花塢,祖上隨運河北上,行至楊柳青,開始以刻畫為生。後世藝人技藝不斷改進,形成了楊柳青年畫的雛形。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借漕運之便,年畫賣到全國各地,至此,楊柳青年畫聲名遠播。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統籌:楊柳

編輯:常穎

後期製作:朱少傑 姚遠

設計:王亞婧 田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