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用技術守護記憶,用智能講好中國故事。”11月22日,在由北京聯合大學主辦的“2025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北京聯合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萌萌&&,“我們更傾向於把人工智能定位為文化遺産工作中的新型基礎設施,而非取代人類的新主角。技術終歸要服務於人,服務於文化傳承和表達。”
本次研討會以“傳承千年文脈 創新時代産業”為主題。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當科技和文化雙重力量交匯,千年古都如何在數字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開幕式上,北京聯合大學發布了“十四五”時期服務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成果,其中就包括北京學大模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周成虎&&,北京學以北京這一特定地域為研究對象,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當然,北京學不是研究北京的某個方面,也不是將各個方面簡單羅列,而是研究北京城市各個要素及其環境共同組成的城市綜合體。北京學研究既要用傳統學科方法,也需要現代科學手段的創新。比如,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學技術,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精確性。
“今天我們進入了一個大科學融合的時代。”周成虎&&,北京學大模型是耦合了語言大模型與專業大模型的多模態大模型,試圖變革北京學研究範式,提升北京學科研效率,推動北京學深化發展。基於北京學大模型,可以開發智能文檔檢索、互動式教育應用和文本分析工具等系列應用程序。
展望未來,周成虎&&,北京學大模型的進一步發展,能推動北京學數據工程建設,構建多模態北京學基座大模型,還可以打造北京學智能體,做到“極大、極融合”。
在管理上,AI的加入,可以幫助形成文化遺産治理新格局。
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文物保護諮詢研究所所長吳育華研究館員&&,在我國石窟寺保護工作中,如果文物部門單打獨鬥,就會陷入“小馬拉大車”的管理困局。他指出,破局的關鍵,在於構建“可感知、可管控、可活化”的智慧化文化遺産空間,將文物資源納入國土空間和管理。
具體來説,需要借助數字化這一“技術引擎”,為石窟寺構建全要素、全周期和可計算的數字孿生。基於科學分析,為石窟寺劃定智慧管理紅線和敏感控制線。任何在石窟寺敏感控制區附近的擬建項目,都必須先在數字孿生體中進行振動、視覺、水文等影響模擬,評估通過後方可立項實施,將文物影響性評估嵌入項目審批流程,進行跨部門業務協同與數據互通。已經進行的數字化工作還可以進行價值轉化,發展雲游數字産業,推動數字IP授權與衍生。
“從‘被動搶救’到‘主動預防’,從‘部門事務’到‘國家治理’,從‘粗放管理’到‘精準治理’,這是一次範式革命。”吳育華&&。
張萌萌總結分析,AI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可以有五大領域:數智底座,構建高保真採集與中華文化大數據庫;智能防護,構建文物防護閉環體系;認知解碼:打造服務公眾與專家的文化大腦;創意活化,讓文化遺産更易傳播;共治共享,用數據打通部門壁壘,整合力量。
張萌萌強調,AI為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和新視角,推動保護工作從人力密集型向技術賦能型轉變。“在挑戰與風險中把握數智機遇,共同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文化遺産智能保護之路,是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和文化遺産保護者義不容辭的共同使命。”他説。(記者 張蓋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