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9月6日在京發布“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熱紅外影像圖集,這是全球首部遙感熱紅外影像圖集,將為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提供寶貴資料和數據支持。
該圖集是在當日舉行的第四屆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論壇開幕式上發布的。據介紹,該圖集基於我國“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的觀測數據製作,收錄了全球118個不同區域的10種不同類型地物景觀,直觀呈現了熱紅外視角下的江河湖海、山川丘陵、戈壁荒漠等地表風貌,以及工業排放、城市變遷等人類活動的熱特徵場景。
“地球物體表面溫度分佈和動態變化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工業生産狀況、地貌特徵等息息相關。”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院士介紹,該圖集展示了典型自然地貌和人工地物的熱特徵,對研究地表能量平衡、氣候變化、城市熱島效應,開展農業監測及自然災害評估等具有重要意義。
“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影像圖集發布儀式。(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供圖)
開幕式上,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還同時發布了“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微光城市群組圖和“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微光影像圖集(英文版)。
據悉,“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於2021年11月發射升空,是全球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可精細監測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為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動態、多尺度、周期性信息。
“未來,我們希望與更多國家、更多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加強合作,共同研製發射系列可持續發展衛星,形成星座,不斷獲取地球不同圈層、不同類型的寶貴數據資源,服務全人類可持續發展。”郭華東説。(記者張泉)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