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空間站第九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二十一號飛船順利返回地球,其中包括首批用於月面建造研究的“月壤磚”樣品。記者19日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月壤磚”在經過空間輻射、大溫差等極端環境的考驗後,該校研究團隊正對其開展分析研究工作,經確認這批樣品狀態良好。
此次返回的編號R5樣品單元的34塊小磚,總重約1000克,每塊僅10余克。該實驗屬於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模擬月壤燒結樣品的空間服役性能與工藝優化研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字建造中心首席科學家丁烈雲主持,整個周期為3年,按計劃每年取樣返回一批,本次為首個返回批次。丁烈雲&&,未來月球科考站建設的關鍵在於“就地取材”,可以利用月面太陽能燒結月壤,製成不同規格的“月壤磚”,再通過機器人像“搭積木”一樣實現原位建造,大幅降低運輸成本。
基於這一思路,項目團隊根據真實月壤成分配製模擬材料,採用熱壓燒結工藝製成“月壤磚”。該樣品密度與普通磚相當,抗壓強度卻是普通磚的3倍以上,具備在月球極端環境下穩定服役的潛力。據悉,研究人員將利用艙外暴露後返回的“月壤磚”樣品,開展天地對比研究,系統揭示燒結“月壤磚”在空間環境中服役後的宏微觀性能演變規律及其影響機制。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