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雲南15年 “當代白求恩”行醫扶貧記

2001年,德國醫生夏愛克攜妻兒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在雲南偏遠地區行醫、扶貧,一待就是15年,並且深深愛上了這片與德國相隔萬水千山的東方熱土。他經常被戲稱“德國白求恩”——但終於,人們發現,他就是“白求恩”。

閱讀全文
作者: 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網

在夏愛克看來,雲南人民真誠的歡迎和包容是支撐他在那裏扎根15年的重要原因。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夏愛克的故事恰是中德民心相通的真實寫照。他説:“離開德國時,我捨棄了親人和朋友、飲食與愛好,還有專業的工作環境。但我在中國收穫了更多友誼。”

中德民心相通的真實寫照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19428

夏愛克沒有下班上班的概念。不管夜裏幾點鐘,不管哪個科室叫他,他隨叫隨到。為方便第一時間搶救病人,夏愛克曾經在麻醉科值班室住了三個月,後來由於妻兒前來中國陪伴,他必須搬出去,就在醫院對面租房子,離醫院只有幾分鐘路程。

不是有愛心就能達到這境界

從小經歷不幸的陸名燈,曾想當公務員。跟夏愛克接觸多了,陸名燈的想法變了,後來她想學護理:“夏醫生讓我學會心裏邊不能只有自己,要知道幫助別人。以後,我也要像他一樣去幫助更多的人。”和陸名燈一樣,很多孩子在夏愛克感染下,選擇“做一個像夏醫生那樣的人”。

他幫過的人也想當"夏醫生"

回國前,夏愛克最後一次去福利院,同行的中學生陸名燈説:“孩子一看見夏醫生,就跑出來圍着叫他。夏醫生就一手一個抱起來轉圈,那種場面很感人,但他不敢跟小朋友説要走。現在那些小孩肯定要想:夏醫生怎麼總是不來?”

他不敢跟小朋友説要回國

在中國的經歷使我視野擴大,讓我發現在自己的想法之外,也有別的一樣好的想法。這叫“殊途同歸”吧。我對中國的看法改變了,對德國的看法也改變了。我比以前更感恩,既感恩德國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也感恩中國給我有意義的工作機會。

感恩中國給我的工作機會
菜單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