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寒意漸濃,位於江西廬山南麓的白鹿鎮五里村彭家村小組的村民活動室裏,卻熱氣騰騰。幾十名村民與廬山市委書記、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圍坐成一圈,一場“圍廬夜話”懇談會,就在這略顯擁擠卻充滿期盼的空間裏開始了。
“邵書記,我憋了一肚子話,就想説説咱村口這條‘揪心路’!”62歲的老黨員彭永洪嗓音洪亮,打破了初始的沉寂。
他直言不諱:“去年搞雨污分流是好事,可路被挖破了,井蓋也高出路面五六公分,成了‘絆馬索’,村裏好幾個人摔傷了!”
話音剛落,村民彭康華立刻補充:“我12歲的兒子,騎自行車就在那兒摔過。從過去的黃泥路到今天的水泥路,我們特別感謝政府。但現在這800米的主幹道,坑洼加高蓋,老人孩子出門,心都懸着!”
廬山市委書記邵九思身體前傾,仔細詢問路面的具體情況後,對在場的幹部説:“一條路的變化,見證的是國家發展的進程。我小時候,村裏能修一條砂石路都是奢望。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怎麼讓群眾從‘有路走’到‘走得好’。這條路的問題,一定要解決。”
一錘定音。活動室裏,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懇談會迅速進入高潮。問題接連拋出,村民彭木林提到村口的危墻“眼看要倒,附近放學的孩子路過危險”時,邵九思當場拍板:“圍墻,一個禮拜修好!”
緊接着,矛頭轉向田間地頭。“書記,那些網線掉下來亂得像蜘蛛網,地都沒法好好種了。”一位頭髮花白的村民抱怨。幾乎同時,關於“路燈太暗太稀,晚上不敢出門”的呼聲也從不同角落傳來。
“這個問題,我們農業農村局來辦!”廬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殷小依率先“搶單”,“市裏‘五治五美’工作對路燈有明確要求,之前是我們沒收集到。明天就和鎮裏對接,路燈‘應裝盡裝’。”他説。
“大概多久?”邵九思追問。
“半個月到20天。”
“好,一個月內,必須解決!”
這邊話音未落,另一邊早已按捺不住。廬山市工信局局長張雁康立刻抬高聲量,果斷“接單”:“空中‘蜘蛛網’歸我們工信管!整治工作已在推進,不用等明天部署,我現在就通知運營商,明天一早派人到現場,當場勘查,當場整改,效率更高!”
“搶單”之勢已然形成。當村民提到進村電線桿太近、大車易剮蹭的問題時,張雁康未等點名,再次主動“打包票”:“這個隱患明天一併解決,請大家放心!”
現場頓時熱鬧起來。原本嚴肅的會場響起陣陣笑聲,村民們臉上露出欣喜的神色。每當一個部門負責人起身領下任務,掌聲就熱烈地響起,一次比一次響亮,一次比一次持久。
夜色漸深,話題從眼前的路燈井蓋,慢慢説到了往後日子的盼頭。有老人念叨着養老金要能再多些就好了,有村民盼著能快點吃上旅游飯,這些話引起了共鳴。五里村是江西省“十四五”省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雖地處廬山腳下,卻不在主要旅游線路上,多年來守着名山勝景,旅游業始終難成氣候。
對這些短期內解決不了的難處,邵九思沒繞彎子:“咱們村這些事,我都記下了。”他翻開手裏的筆記本,“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健全養老事業、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産業……這些都寫入了‘十五五’規劃建議。”
這時,角落裏傳來小聲嘀咕:“規劃建議那麼遠,真能管到我們這小村子?”
“管得到。”邵九思接過話茬,“規劃建議不是寫在紙上的空話。咱們今天説的每件事,都是規劃建議的起點。坑洼的路面要修好,老人的養老要保障,村裏的産業要發展……這些事辦好了,規劃建議才算落了地。”
夜深了,村民們三三兩兩走出活動室。幹部們還聚在一起,商量着明天先去哪個村小組,暖黃的燈光照着他們攤開的地圖和寫滿問題的筆記本。這場冬夜的談話,把國家的藍圖和百姓的日子,緊緊地連在了一起。(記者 劉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