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法治護航!激發高質量發展澎湃動能
新華社記者熊豐
法治護航,正本清源!
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重磅發布4個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權益保護再審典型案例,以“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的司法實踐,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法治力量。
從準確適用罪刑法定原則,到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犯罪,再到踐行平等保護理念……這些案例生動詮釋“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向全社會釋放司法機關保護産權、鼓勵創新的強烈信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高質量發展,須臾離不開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中國建設穩步前行,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日益彰顯。各地各部門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發展、保障善治,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法治動力。
2024年2月19日,市民在河北邯鄲市肥鄉區政務服務中心24小時智能無人警局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以良法保善治、促發展——
從&&外商投資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到制定鄉村振興促進法、修訂反壟斷法;從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到強化新興産業立法保障……法治建設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以一系列制度創新,激發着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産權保護力度全面加大——
對守法者“無事不擾”,對違法者“利劍高懸”。執法司法機關堅決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堅決防止將民事責任變為刑事責任,嚴防違規異地執法、趨利性執法……一系列務實舉措,讓財産更安全、讓權利更有保障,讓各類經營主體安心幹事創業。
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向好——
全面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壁壘;深入推進“證照分離”“一業一證”改革,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大幅壓減87%以上,企業開辦全流程時限壓縮至4個工作日以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正加速形成。
2025年3月21日,在寧夏銀川市審批服務管理局企業服務大廳,工作人員引導辦事人員打印營業執照。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是企業創業興業的“空氣”和“土壤”。一組組數據充滿力度和溫度,映射出法治護航高質量發展的鏗鏘足跡:
讓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人民法院2024年依法再審糾正涉産權冤錯案件46件72人,改判13人無罪;
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檢察機關2024年提出書面糾正偵查活動違法通知書7000余件次,對涉非公經濟刑事案件監督立案260余件、監督撤案410余件;
為企業安心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公安機關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已查糾刑事執法突出問題3.1萬個、行政執法重點問題2895個……
法治保障之“實”,帶來營商環境之“優”,促進經營主體之“活”,形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態勢。
“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完善監管,推動&&經濟創新和健康發展”“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從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法治護航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愈加清晰,路徑愈加明確。
回望征途,法治之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磅礡力量;展望前程,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建設必將助推中國經濟在時代大潮中奔騰向前。
策劃:陳芳
記者:熊豐
統籌:王敏、羅沙、苗夏陽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