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11月15日電(記者肖世堯、黃浩然)“誰説寧夏長不出玫瑰?!我就是啊!”衝過終點線後,26歲的何傑朝着人群激動吶喊,他再也抑制不住情緒,躺在地上,喜極而泣。
11月15日,寧夏隊選手何傑在比賽中衝線,奪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哪怕是奪得亞運會冠軍,哪怕是打破全國紀錄,何傑也沒有如15日這般情難自已——因為這是寧夏38年來第一塊全運會夏季項目金牌。
“38年了,寧夏等這枚金牌等得太久。我承載着家鄉700多萬人的期待,我必須證明,我能做到。”何傑説。
11月15日,何傑在頒獎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作為一個地道的寧夏漢子,黝黑的他對於玫瑰的熱愛是有理由的:寧夏人每天喝的八寶茶中,玫瑰醬以及玫瑰花是最常見的配料。
儘管寧夏當地一直有小規模種植玫瑰的傳統,但塞上的風沙、貧瘠的土地限制了發展,直到近些年,規模化的玫瑰種植才逐漸發展起來。這背後,是政府大力的支持、科技的運用和人們淚水連着汗水的努力——就像何傑在馬拉松道路上的求索。
歌曲《寧夏玫瑰》,作者:寧夏音樂人喬法民
出生在寧夏平羅縣靈沙鄉何家村的何傑,15歲那年參加自治區運動會男子5000米比賽,第二圈鞋子就被踩掉了。他赤腳跑完剩下的10圈,拼下一枚銀牌,賽後是被教練背下賽場的。隔天,腳傷未愈的他又站上10000米起跑線,再奪一枚銀牌。
正是這股狠勁,打動了國家隊教練肖麗,把他選進隊裏當了陪練。
但何傑從不把自己僅僅視為陪練。“陪練有很多代名詞,我認為我是一個‘追逐者’。我在不斷向前,向夢想靠近。”
2021年4月18日,參加淮安馬拉松賽的何傑衝過終點。他以2小時14分14秒的成績獲得男子組第一名。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2021年全運會,初出茅廬的何傑目標是站上領獎&。不料賽前患上重感冒,尚未痊癒的他咬牙完賽,名列第四。有網友調侃他“拿了塊鐵牌”,這句話深深刺痛了他。“這四年,我不知道對手怎麼練,只能比別人更拼。”
2022年,肖麗帶着何傑遠赴非洲肯尼亞特訓。他們住在距離內羅畢約350公里的埃爾多雷特,海拔2200米的高原山地。每天,他們在紅土路上奔跑,跑着跑着,滿嘴是沙。
但何傑格外珍惜這段“吃土”的日子。他每週都能與基普喬格、基普圖姆等世界頂尖選手的團隊合練。“跟着水平遠高於你的人訓練,你總會想再進一步,每堂課都在努力接近他們。”
高原訓練的效果逐漸顯現。在埃爾多雷特,每週有一次集體長距離課:來自不同訓練營的跑者會同時出發,完成40公里。“第一年,何傑只能跑在第三梯隊。第二年,他已經能跟上第二梯隊了。”肖麗回憶道。
成績的突破隨之而來。2023年3月無錫馬拉松,何傑以2小時07分30秒打破塵封15年多的全國紀錄;同年10月,在杭州亞運會上,他摘得金牌;2024年3月,再戰無錫馬拉松,他又以2小時06分57秒刷新全國紀錄,中國馬拉松就此邁入“206”時代。未來,他還希望把中國馬拉松帶進“205”時代。
2024年3月24日,何傑(左)在比賽中。最終,他以2小時06分57秒的成績獲得全國馬拉松錦標賽第一站冠軍並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榮譽接踵而至,但何傑沒有“飄”。他清醒地告訴自己“還需要一枚全運會金牌”,既是為曾經的自己正名,更是為了家鄉寧夏。“我的家鄉太需要這枚金牌了。你必須保持‘苦行僧’的心態,沉下心來訓練。”
2025年,何傑在肯尼亞的跑量突破2000公里。四年間,他累計前往肯尼亞特訓11次。“每天就是吃飯、訓練、睡覺。現在,我終於能跑在第一梯隊的‘末尾’了。”
2025年1月18日,中國運動員與當地運動員一起訓練。包括中國男子馬拉松紀錄保持者何傑在內的14名中國馬拉松運動員於2024年12月12日抵達肯尼亞,在肖麗教練指導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海外訓練。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沒有一滴汗水會白流。再次站上全運會賽場,何傑在最後10公里一路領跑,將金牌收入囊中。“今天我毫無保留,這是我的使命。我做到了!”
何傑的故事就和寧夏玫瑰的故事一樣,用精到的方法培養,用充沛的熱愛守護,用足夠的汗水澆灌,塞上漠北也能長出最動人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