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佔比達到95%以上,畜禽、水産國産種源市場佔有率分別超過80%和85%,國家級種業基地供種保障率達到80%……近日召開的全國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現場會上,一系列最新數據直觀展現我國種業發展新成效。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為推動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邁進明確了路線圖、任務書。
今年是種業振興行動實施的第五年。記者近日深入吉林、山東、福建、湖南等多地調研了解到,從糧油作物到瓜果蔬菜,從江海水産到各類畜禽,更多“中國芯”種子正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助力穩産增産,用“中國種”守護“中國糧”
在全國産糧大縣吉林省梨樹縣,天源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丹這幾天正忙着和村民們一起收儲玉米。
“每公頃産量超過3萬斤,今年是大豐收啊。”説起增産的秘訣,郭丹很是開心,“這幾年我們嘗試種植耐密植品種,與保護性耕作技術結合在一起,不僅産量高,品質也更好,一斤能多賣三分錢。”
近年來,吉林省實施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鼓勵各地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良種、良機、良技、良田配套應用推動增産。新培育出的耐密植玉米新品種,讓當地農戶嘗到了甜頭。
“種子太重要了。過去我們這裡沒有耐密植品種,玉米種植密度大了,有些植株就只長秸稈,管理再好也不多打糧。現在有了好品種,這畝産以前想都不敢想。”郭丹感慨説,明年還要繼續種好品種。

這是2024年5月31日在位於河南新鄉的中原農谷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拍攝的種子樣本。新華社記者 劉力航 攝
14億多人口要吃飯,是我國最大的國情。作為農業的“芯片”,種子關係着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
當前,正值秋冬種的關鍵時期。在位於魯西北的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艷陽紅家庭農場的1000多畝“濟麥60”剛播種完不久。
雖然受前期連陰雨影響,冬小麥較常年晚播,但農場負責人楊洪艷仍然信心滿滿:“現在有了適合晚播的冬小麥種子,只要管理做得好,這一季糧食仍然大有希望。”
她説,以前種“濟麥60”時就曾遇上秋汛晚播,結果第二年夏收畝産達到1200多斤,比一般麥子多收300多斤。“這個品種抗性好,相信今年也沒問題。”

2025年5月27日,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種糧大戶劉凱在田間查看收穫的小麥。這批小麥選用淮安市農科院選育的良種“淮麥60”。新華社發(許昌銀攝)
農業農村部11月13日在湖南長沙舉行全國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現場會。
數據顯示,五年來,我國不僅水稻、小麥等品種單産和品質持續提高,保持國際領先,還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麥、抗稻飛虱水稻、耐密宜機收玉米、耐除草劑高油高産大豆等一批生産急需新品種,農業用種安全總體有保障、風險可管控的態勢更加牢固。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種業振興行動實施以來,我國種源安全水平明顯提升。截至目前,國家級種業基地供種保障率達到80%,比2020年提高10個百分點,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踐行大食物觀,點亮美好生活
近年來,我國“菜籃子”“果盤子”自主創新的品種日益豐富、品質穩步提升,這得益於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背後的種業發展提速。
初冬的清晨,薄霧還未散盡,長江之畔的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十里蔬菜長廊已是一片繁忙。菜農們忙着採摘、給蔬菜裝籃;田埂旁,一輛輛貨車排起長隊,等待甘藍裝車外銷。
誰能想到,這裡的菜農曾為“一粒種”發愁。10多年前,當地九成甘藍種子依賴進口,不只價格高,貨源還不穩。“那時候知道市場有需求,但搶購甘藍種子像打仗,凌晨排隊都不一定買得到,更不要説發展産業了。”潘家灣鎮肖家洲村的菜農葉祥松告訴記者。
為破解甘藍種子“卡脖子”困境,嘉魚縣攜手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團隊,開展品種培育攻關。經過多年奮鬥,突破了甘藍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先後育成多個早中晚熟系列品種,實現甘藍四季供應全覆蓋。
“新品種産量高、適應性強,價格也降了不少,市場上根本不愁賣。”葉祥松説。如今,嘉魚縣種植甘藍面積超11萬畝,年産約50萬噸,甘藍已成為當地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縣域經濟的特色農産品。

2025年8月12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實驗室,許操研究員(右二)和團隊成員在調試智能育種機器人“吉兒”。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中,我國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堅持農林牧漁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水産、蔬菜、水果、畜禽等領域種業創新持續發力,不斷補齊短板推動産業發展。
在福建,為破解長期困擾大黃魚養殖業的“白點病”難題,科研團隊將育種芯片和大數據技術運用到大黃魚良種創制中,成功篩選培育出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大黃魚新品係。

2025年2月28日,農戶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繽紛農業示範基地的冷藏庫裏分揀藍莓。新華社發(薛瑩瑩攝)
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芷村鎮的高山藍莓基地試種了多個自主培育品種。如今,這裡的藍莓更適應當地高原氣候,每年11月即可采收,彌補了市場空窗期,讓消費者全年都能吃到新鮮藍莓。
“對於育種工作者而言,老百姓的需求、市場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所長和加衛説,將努力培育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藍莓新品種,讓老百姓吃上更好的水果,也讓地方特色産業得到更好發展。
根據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到2035年,食物産業鏈條健全完善,食物品種更加豐富多樣,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面建成,食物産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多元化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夯實發展基礎,做好種業振興後半篇文章
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以來,我國種源安全水平持續提升,為種業高質量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也成為持續推動種業振興的重要底氣。
在看到我國種業創新顯著成效的同時,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種業創新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還有不少差距,如育種基礎性研究的高水平論文雖然數量世界第一,但在産業中的轉化應用不夠;一些品種突破了“卡脖子”難題,但市場競爭力與國外品種仍有差距等。

科研人員在聖農集團技術中心實驗室裏做實驗(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根據我國種業振興行動“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總體安排,“十五五”將成為見證我國種業創新實現重大突破的關鍵時期。
新的五年,如何做好種業振興後半篇文章?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此次全國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現場會上,農業農村部部署了“十五五”種業創新重點工作。
——以鑒定改良為重點,把農業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
我國於2021年啟動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摸清了“家底”的同時,也新收集到一批優異、珍稀、特色資源。
“到2030年,種質資源鑒定比例要達到60%,目前表型鑒定僅完成35%。”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將加快資源精準鑒定,並抓緊開展資源改良創制,同時繼續抓好收集保護和共享利用,服務育種創新。
——加強品種攻關支持力度,推動種業創新跑出“加速度”。
針對部分品種同質化難題,農業農村部將以品種全鏈條管理專項行動為抓手,繼續聚焦培育高産高油大豆、耐密宜機收玉米、高品質蔬菜等突破性品種加大攻關支持力度,並聚焦關鍵環節持續強化品種管理,還將聚焦服務生産,強化品種推廣應用,讓好品種盡快形成現實生産力。
——以提升企業競爭力為目標,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五年來我國種業企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但距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還有不小差距。

2025年10月25日,參觀者在第32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寧夏展位上了解作物種子。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農業農村部將在培育上突出重點,集中資源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種業企業。同時,繼續支持優勢企業承擔科技重大項目,促進企業在育種創新中“唱主角”。還將推進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鼓勵發展“企業出題出資、科研揭榜答題”雙向協作,推進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雙向流動。
此外,還將以提高種業基地現代化水平為核心,持續提升供種保障能力,並全面提升種業市場保護知識産權水平,不斷優化激勵創新、保護創新的種業發展環境。
“下一步要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全力以赴推動種業振興行動‘十年實現重大突破’。”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説。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我們期待,用汗水和智慧共同澆灌的中國種業將在新征程上迎來更大發展,更好守護糧食安全和人類的美好未來。

文字記者:新華社記者
海報設計:李夢帆
統籌:陳煒偉、王靜頤、邱星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