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南昌的“海”火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5 09:37:5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這個夏天,南昌的“海”火了

字體:

  今夏,南昌的“海”火了。

  這座距大海數百公里的內陸城市,在贛江開闢出的“兩灘七灣”天然泳場,每日人流量堪比“同時開9場萬人演唱會”。

  一邊是群眾強烈的親水需求,一邊是防溺水的巨大壓力,這道難題困擾許多城市。南昌沒有選擇“一堵了之”,而是探索“疏堵結合”,將天然泳場建設納入2025年全市十大民生實事,主動破題。

  游人在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的摩天灣天然泳場戲水納涼(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近三年,從萬人激情夜跑、八一廣場常態化升旗再到大型演唱會輪番上演……南昌之所以頻頻“破圈”,正源於其“民呼我應”主動作為,勇於打破“不做不錯”的避責思維,敢於“自找麻煩”實幹擔當。

  從“治水”到“親水”

  2200多年前,西漢大將灌嬰揮師南下,在贛江之濱築城,南昌由此而生。一江一城,命運相依。“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描繪南昌的絕美詞章,傳唱千年。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秋水”幾近乾涸。

  枯水時節,贛江南昌段水位持續走低,河床大面積裸露,行人幾乎可以踏着龜裂的河床直穿對岸。更讓人揪心的是,持續的低水位直接威脅上百萬市民的飲水安全,沿岸百萬畝農田“乾渴難耐”。

  種糧大戶凌繼河對2022年大旱至今心有餘悸。他承包的兩萬多畝耕地,面臨絕收風險,“到處打電話求水,根本無水可調,最後只能自掏170多萬元,打了200多口井自救”。

  治水,不是選擇題,是生死題。

  面對嚴峻的現實,南昌選擇迎難而上,以一場前所未有的治水攻堅戰,重塑城與江的關係。

  大手筆投入數百億元,全城推進雨污分流,斬斷污水直排的“黑手”;啟動贛撫尾閭綜合整治工程,打通水系網絡……一套治理重拳落下,贛江南昌段水質實現二類全覆蓋,水位穩步回升,江流趨於平緩,曾經猙獰裸露的灘塗,重現“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

  社交媒體上,掀起一場“來南昌看海”的熱潮。

  如何將這幅來之不易的美景,讓市民可親近、可體驗?

  南昌的幹部大膽設想:不如沿贛江25公里長的岸線,建天然泳場免費開放,讓市民真正親水樂水。

  設想一出,質疑聲不少:“別的地方防溺水,恨不得把整條江蓋起來。你們反倒要建泳場,這不是自找麻煩?”

  質疑並非全無道理。南昌作為全國水域面積佔比最高的省會之一,親水是刻在市民骨子裏的天性。但贛江暗流複雜,“野泳”溺水悲劇年年發生。

  “與其讓孩子們偷偷下水,不如給他們一個更安全、光明正大嬉水的地方。”贛江畔,65歲的王春興和“銀發游泳隊”的老夥計們,暑期每天都要勸阻四五十個下水“野泳”的孩子。

  治水成效與群眾心聲,給了決策者破局的底氣。

  數據顯示,贛撫尾閭工程實施後,贛江水流平緩度提升40%,水體自凈能力增強35%。與此同時,“兩灘七灣”天然泳場建設項目憑藉廣泛的民意基礎,經人大票決高票入選2025年南昌十大民生實事。

  “治水理水,做好水文章,是南昌一直以來始終要面對並回答好的重大課題。以水興城、以水惠民,是南昌一以貫之的治水理念。”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李紅軍介紹,南昌始終將治水興城作為民生頭等大事,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積極回應市民近水、親水的期盼,讓贛江的一泓清水利及千家萬戶。

  百萬市民游贛江

  “兩灘七灣”,一躍成為南昌城市新名片。

  今年6月開放至今,游客量突破200萬人次,短視頻&&上相關話題閱讀量破億,“上午逛萬壽宮,下午贛江戲水,傍晚賞滕王閣”成了外地游客來昌“打卡”的標配。

  社交&&上有網友問:沿江的城市這麼多,為什麼是南昌?

  答案或許就藏在這條高讚評論裏:“不是想不出,而是不敢做。”

  年初,南昌多名幹部赴深圳、珠海、惠州等海濱城市“取經”,提出要在內河打造天然泳場時,不少人稱“異想天開”。更嚴峻的考驗發生在泳場投入運行後,閉場期間有人摸黑下水不幸溺亡。事故一出,幹部“壓力山大”。

  面對風險,是退縮守成,還是向前創新?

  “如果都想著不做不錯,還談什麼發展?”南昌沒有走“一刀切”的老路,泳場照常開放的同時,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安全。

  每天下午開放前,在西湖區萬紫灘、千紅灘,都能看到救援隊隊長朱文浩帶着救生員,手挽手蹚入水中,排成橫隊用腳底板進行“水下安檢”——清除玻璃碴、探查暗坑。岸上,無死角監控、電子圍欄、喊話無人機嚴陣以待。

  努力沒有被辜負,輿論悄然轉向。

  “南昌沒有因噎廢食,好樣的。”

  “政府頂着壓力打造泳場,我們也要遵守規則。”

  市民的態度,也逐漸從疑慮轉向支持。

  “以前覺得這種親水生活是沿海城市的‘專利’,沒想到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紅谷灘居民胡琴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更讓她安心的是,泳場不僅配有專業安全員和醫療點,還每日檢測水質、實時公示,透明管理換來放心體驗。

  天然泳場火了,“親水經濟”活了。

  記者在迪卡儂南昌店內看到,游泳裝備區被挪到入口最顯眼的位置。店長李穎説,今年6月以來,水上運動用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0%以上,“跟屁蟲”等爆款裝備一度賣斷貨,“有位客人一口氣就買走了20個”。

  臨江的咖啡館和露營地紛紛推出“沙灘下午茶套餐”,節假日一座難求。新消費場景催生的商業生態,讓普通商戶賺到了真金白銀,千紅灘便利店店主劉元峰忙到聘來20余名大學生兼職。

  花上億元建天然泳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底值不值?

  西湖區坐擁三處天然泳場,區委書記陶億國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政府人均投入不足百元,滿足兩三百萬群眾親水需求,帶動行娛購游消費鏈。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城市形象,讓年輕人願意留下,外地人願意來。與其説是花錢,不如説是投資。”

  打造更多“南昌瞬間”

  “立定——入場!托槍——齊步走!”

  8月1日,八一廣場,清脆的口令聲劃破長空。

  數萬人徹夜未眠,只為國旗升起的46秒。

  “你見過幾萬人一起熬夜等升旗嗎”“太熱血了,凌晨三點廣場就站滿了人”……人群中有剛出地鐵、拖着行李箱的外地游客,也有從前一晚就陸續趕來、席地而坐的本地市民。

  自南昌市將八一廣場升旗儀式從節慶專屬調整為每月首日常態化舉行,這項儀式迅速“出圈”,成為現象級“城市IP”。今年“八一”當天,線上觀看量人次超3000萬。

  這樣的“南昌瞬間”,正頻頻涌現。

  “五一”期間,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門前,每晚近萬人等待一場“光影八一”燈光秀,超半數是青少年。“用這樣的方式講述歷史,比課本上震撼多了。”大學生鐘樂儀感嘆。一年來,燈光秀好評不斷,不少網友喊話“求加場”。

  從贛江兩岸的煙花秀到萬人夜跑,從演唱會輪番上演到每月升旗儀式……南昌正用一個個美好瞬間,重塑一座“值得奔赴的城市”。

  年輕人,尤其是以“大學生特種兵”為代表的新生代群體,是南昌走紅的重要力量。圍繞年輕人的需求,南昌推出夏夜地鐵免費乘、熱門站點行李寄存,讓年輕人輕鬆出行;文旅團隊每天緊盯社交&&,捕捉年輕人的興趣點。

  位於八一廣場旁的江西省美術館,其宏偉的建築輪廓、閃耀的五星,在燈光映照下充滿藝術魅力,成為年輕人的“打卡新寵”。

  8月14日,網友發的一段“吐槽”視頻引發一陣風波:江西省美術館前被商業攝影團隊佔位,游客拍照大排長龍。

  南昌市文旅部門連夜響應,劃定免費游客拍照區,將最佳機位留給市民游客,並安排專人維持秩序、限時拍攝。

  打卡拍攝區一經推出,社交&&上網友紛紛留言點讚:“為南昌響應速度點讚,建議全國普及”“走在南昌,輕鬆捕捉城市的美,多了更多小確幸”。

  一座願意傾聽群眾需求的城市,群眾自會“用腳投票”。

  躋身全國游客接待量前20城市、入選“Z世代最青睞城市TOP10”、2024年末常住人口增加10.22萬人……數據背後,是南昌與日俱增的城市吸引力。

  群眾活動不搞“官樣文章”

  今年暑期,南昌2025年橫渡贛江活動火了。

  不僅因三千泳者中流擊水的壯觀場面,更因發令&上26張面孔——他們是青年創業者、企業家、勞動模範,市民代表首次共同執槍發令。

  “真沒想到,普通市民也能打響發令槍。”“95後”體育創業者熊宇也是發令員之一,得知自己被選中時,心裏滿是意外與欣喜。

  這一細微變化的背後,是理念的更迭。

  南昌市體育局副局長熊慶峰直言,以往辦活動,很多精力耗費在安排領導席次、亮相環節,卻很少問群眾愛不愛看、想不想來。

  如今,“不搞官樣文章,把C位讓給老百姓”成為新共識,越來越多普通勞動者站上了城市活動的中央。

  然而,這些讓群眾叫好的“文旅新招”“活力賽事”,卻一度讓個別政府職能部門和屬地政府避之不及。基層幹部“不願出頭,遇事就躲”的心態,讓南昌錯過不少良機。

  “以往幾乎沒有一線歌手願意把巡演首站放在南昌。”深耕演藝行業近40年的江蘇企業家凌育明坦言,無論是審批效率還是現場管理水平,南昌曾經與東部城市差距明顯。

  轉變,始於直面不足,成於實幹擔當。

  “不改,就沒有出路。”南昌市公安局組隊前往南京、杭州等先進城市學習,推出“容缺審批”機制,最快一天發證,同時優化內場供給,提升演出效益。

  王力宏、林憶蓮、王心凌、張惠妹演唱會……今年上半年,南昌大型演唱會已接近30場,遠超2023全年9場。張學友更是將巡演首站放在南昌,連開6場,刷新南昌演唱會市場明星藝人連開場次紀錄。

  從大型演唱會到國際龍舟賽,從馬拉松到千人渡江……南昌正用一場場高人氣活動,刷新外界對這座城市的傳統認知。

  全球知名城市評級機構GaWC發布的《世界城市名冊》中,南昌在2024年從過去的第301位躍升至第181位,成為進位最快城市之一。

  城市規劃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尹稚認為,南昌的改變,源於思維之變、格局之開。只有真正以人民為中心,敢於擔當、善於作為,才能激發城市活力,才能贏得未來。(記者賴星 黃浩然)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