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城鄉一體融合 杭州繪就共富新圖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5 09:37:5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融合 杭州繪就共富新圖景

字體:

  2021年,黨中央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重大使命,杭州作為省會城市率先探路,着力探索化解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切實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今年以來,杭州聚焦縮小“三大差距”,圍繞“富民”一體推進“強城”“興村”“融合”,一幅城鄉融合加快發展的共富新圖景正在徐徐繪就。

  産業升級 錨定目標:激活發展動能

  清晨,杭州余杭區徑山村的茶山籠罩在薄霧中。“以前種茶靠經驗,現在靠數據。”村民馬寬掏出手機掃描茶園入口的二維碼,土壤墑情、空氣溫濕度、病蟲害預警等數據躍然屏上。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杭州,這樣的智慧農業場景正成為萬千農民的日常。

  徑山村黨委書記俞榮華介紹,村裏依託3000余畝茶園,統一品牌、統一管理,全面推進生態種植、精深加工,線上線下營銷,做強茶産業。“目前全村一年茶葉産量6萬餘斤,很受市場歡迎。”

  傳統産業的迭代升級,正在為鄉村發展和城鄉一體融合激活強大動能。近年來,徑山村深挖茶文化,組織企業和茶農向茶專家請教,還原宋代點茶的技藝流程;增加茶品牌附加值,從“單一的茶産地”向“茶全産業鏈”轉變,合作開發茶面膜、茶口噴等茶衍生品近百種;推出茶文化特色旅游,打響“徑靈子”IP和“喫茶去”文旅品牌,以“禪茶第一村”文化助推發展徑靈子樂園、咖啡吧、露營地、直播等新業態。

  徑山村的探索,是杭州城鄉融合實踐的生動縮影。2024年,杭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0805元,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237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收縮到1.64:1。同時,杭州在鄉村産業振興、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均已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杭州城鄉融合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在更高水平上突破瓶頸、重塑優勢,成為新階段的重要命題。”杭州市農業農村局(杭州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加快城鄉一體融合不僅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更是邁向共同富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今年初,杭州市召開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推進會暨縮小“三大差距”動員部署會。會上提出:到2025年,以“千萬工程”推動市域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

  到2027年,以“千萬工程”推動市域一體化發展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山區4縣發展、縣城承載能力、鄉村和産業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五方面實現突破提升;

  到2030年,以“千萬工程”推動市域一體化發展取得跨越式成效,縣域高質量發展更加凸顯,新型城鎮化基本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城鄉融合發展更加平衡充分,城鄉共富更加可感可及。

  錨定目標不放鬆。杭州立足自身特點和優勢,提出“強城提能”“興村提質”“融合提速”“産業增效”“共富增收”“文化增彩”六大行動,力爭實現從“千萬工程”源起地向引領地的精彩蝶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服務優享 文化鑄魂:讓生活更美好

  優質教育資源成為吸引人口集聚的“強磁場”,提升了農業轉移人口進城的意願和穩定性;配套的就業、安居等政策形成閉環,讓進城家庭“安居樂業”……今年6月,在全省城鄉一體融合高質量發展現場會上,杭州淳安縣憑藉“‘優教’牽引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安居樂業’”的實踐案例成功入選全省十大典型案例。

  近年來,面對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和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趨勢,淳安着力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構建“高中向縣城集聚、義務教育向片區中心集聚、學前教育向鄉鎮中心集聚”的梯度化服務體系。

  再過不久,新建的淳安縣第三中學、千島珍珠學校、青溪新城幼兒園湖濱印象園區和千島湖南景幼兒園半島印象園區將集體正式啟用。其中,淳安縣第三中學作為淳安首所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現代化與園林化兼具的高中示範性學校,可提供1800個高中學位,是淳安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項目。該校建成後,原汾口中學和威坪中學將整體遷入縣城。

  “淳安三中的啟用,標誌着淳安高中教育完成了向縣城集聚的目標,為更多農村學生提供了享受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淳安縣第三中學校長方小峰&&。

  城鄉融合的深度,很大程度體現在城鄉居民能否享受到大體相當的基本公共服務上。

  今年以來,杭州市着力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優質共享,累計組建縣域醫共體34個,實現村級標準化衞生服務點全覆蓋,省內異地結算定點醫院開通率100%;建成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86家,康養聯合體鄉鎮(街道)覆蓋率超90%,老年助餐服務覆蓋率超90%;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301元。

  杭州進一步打通城鄉文化資源,更好保護傳承傳統鄉土文脈,創新文明培育和文明實踐機制,讓廣大村民得以共享新時代文化成果。

  在余杭區仁和街道花園村,一場“最美全家福”公益活動將鏡頭聚焦在普通村民和生活在村裏的外來務工人員身上,一張張洋溢着幸福與希望的照片溫暖了彼此;在富陽區東洲街道黃公望村,一個“15分鐘文化圈”串聯起黃公望紀念館、隱居地和公望城市書屋等文化服務體驗點,讓市民、村民在如畫風景中暢游;在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一項“鄉園計劃”盤活了100多幢古建築,成為非遺展示新&&。

  如今在杭州許多鄉村,“村晚”、非遺市集、鄉村藝術節等各類文化活動層出不窮,成為城鄉情感共鳴的橋梁。

  強村富民 抱團發展:形成共富合力

  紅色、黃色、綠色、白色、咖啡色……在杭州蕭山區浦陽鎮“謝徑安”村的村貨店裏,五顏六色的番茄擺滿了展&。村民錢麗燦熱情地招呼着前來研學的游客品嘗:“這些是從100多個番茄品種裏精挑細選出來的‘好看、好吃、好種’的品種,嘗嘗看,有沒有‘小時候的味道’!”

  “謝徑安”的全稱是“謝徑安·傳化農創村”,由謝家、徑游、安山三個村落組成,是蕭山區政府與浙江傳化集團攜手共建的鄉村振興項目。2021年5月,擁有20餘年農業發展經驗的傳化集團扎根於此。集團將鄉村振興的重心放在“科技立村、産業立村”上,積極引進科技力量,推動傳統農耕從“看天吃飯”向“智慧種田”轉變。

  如今,在這個特色鮮明的農創村,茄果、花卉等作物的新品種選育、種苗繁育、示範推廣已形成完整鏈條。依託“育繁推一體化”優勢,這裡每年生産優質種苗達5000萬株,帶動種植面積超萬畝,種苗技術與産品輻射四方。

  據統計,“謝徑安”運營以來,已吸引超40家企業入駐,2024年新增年産值超1億元,3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465萬元,運營以來累計帶動村民增收超2000萬元。

  單個村的資源有限,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在杭州,以黨建聯建為引領,鄉村片區組團、攜手奔共富蔚然成風,為資源整合創造了條件。杭州計劃2027年前建成100個重點村片區組團,輻射超1000個以上行政村。

  臨平區星橋街道從南星、湯家、賈家、星橋四個社區整合了50余畝村級留用土地,聯合區屬國有企業統一開發,攜手打造集總部辦公、産品研發、銷售展示及消費場景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寵物特色産業園區,以“飛地抱團”模式助力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

  “過去各村‘單打獨鬥’,現在抱團發展,和上市企業合作共贏,村集體經濟每年增長超過20%。”湯家社區黨委書記張劍成説。

  建德市大同鎮聚力構建“共富體”,構建“政府+強村公司+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共同體,先後組建4家強村公司,差異化定位、各展其能。

  20多年來,在“千萬工程”持續紮實推進之下,杭州的城與鄉各美其美,差距不斷縮小。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杭州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61億元,同比增長3.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96元,同比增長5.2%,增速繼續超過城鎮居民;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15372元,同比增長10%;城鄉居民收入倍差較去年同期縮小0.01。(記者 許舜達)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