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種南繁”成趨勢 “農業芯片”加速強化——黑龍江種業振興一線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1 10:32:0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北種南繁”成趨勢 “農業芯片”加速強化——黑龍江種業振興一線觀察

字體: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春耕時節的黑龍江,一粒粒種子在廣袤的黑土地上生根發芽,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記者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綏化、大慶等地調研發現,經過多年南北循環接力,種業企業“北種南繁”模式逐漸走向成熟,已實現從研發到生産的無縫銜接,大大縮短了育種周期,加快了種業國産化進程,但在種質、品種、科研等方面仍顯不足,種業振興還需闖過多道“關卡”。

  “北種南繁”模式走向成熟

  一粒種子破土向上,承載着端牢中國飯碗的希望。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的富爾農藝有限公司實驗室,一盒盒玉米種子培養基在冷藏櫃中排列整齊,技術人員正把從海南南繁基地帶回來的授粉的果穗進行剝胚後放到培養基裏,移栽到大棚中培育後,近期將播種到水田中。

  “我們在三亞市南濱農場擁有200畝穩定的育種基地,用於大豆、玉米、水稻的南繁育種加代、種子高倍繁殖和單倍體育種,加快品種選育進程。”富爾農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錢光明説。

  錢光明所説的“南繁”是指緯度較高的北部地區利用我國海南等南部地區的氣候條件,從事農作物品種選育、親本繁育、種質鑒定和種子生産等活動。

  錢光明告訴記者,南繁可以加代縮短育種周期、擴繁珍稀資源,通過配製雜交組合,培育出北方不容易完成的組合類型。

  據了解,成立於1993年的富爾農藝有限公司1998年開始南繁工作,現保存寒地大豆種質資源4815份,自主研發和聯合育成新品種235個。

  位於大慶市林甸縣的黑龍江林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是專業從事西瓜、甜瓜科研育種、栽培研究和技術推廣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科技企業。時下正值春耕時節,廠房內、大棚裏、田野上,技術人員正加緊海南基地的西瓜種子栽培。公司總經理張保介紹,目前公司在全國20多個省1000多個縣市建立了網絡運營商及專賣店,公司在海南樂東縣、甘肅酒泉市、新疆昌吉市、雲南元謀縣建立了穩定的科研育種和試驗示範基地。“我們目前自主研發西甜瓜品種120個,以大果型西瓜品種林豐666為主打品種。”張保説。

  這家公司除南繁育種外,明年將在林甸縣繼續投資繁育基地,擴大育種基地規模,育種冷棚數量可達60棟。“所有基地都運用了遺傳與回交轉育技術及分子標記技術,可以育成更多優秀的品種。”張保説。

  “南方平均溫度高,適合開花結果,有可能一年三次結果,有利於加快實驗進度,選出更優秀的種子,並結出更多種子。現在幾乎所有的育種企業都會進行南繁工作,這是一項成熟的技術,也是一種潮流。”齊齊哈爾市農業農村局二級研究員王新江説。

  打造自強自立的種業新高地

  “我們在海南進行大豆加代繁育,不僅僅是為了縮短育種時間,更是為了培育出更高産、更好吃的新品種,打造自強自立的國産化種業新高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科研人員李艷華介紹,黑龍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長,每年長達半年封凍期。由於積溫較低,作物一年一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的時間,這給育種工作帶來很大制約。

  為了縮短育種時間,幾乎每年秋季,李艷華都會把種子從研究所所在的“中國優質大豆之鄉”綏化海倫市帶到海南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種子帶回來繼續實驗,這樣可以增加一到兩個生長季,育種時間縮短三分之一到一半。

  李艷華從事寒地黑土區大豆育種研究工作30餘年,培育出“東生”系列新品種17個,累計推廣5000萬畝,增産20億斤,增加效益40億元。她的團隊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由於産量高、品質好、抗病強、適應性強等優良性狀,外形圓黃、加工品質好,得到農民、糧商和加工企業的普遍認可,每市斤價格普遍高於市場價0.1元到0.5元。

  位於齊齊哈爾市梅裏斯達斡爾族區的自新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研發玉米中早熟、極早熟品種。作為國際級高新技術企業,他們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成立省級科技創新&&——孫海霞飼草飼料工作室,還與中國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科院、八一農科大學深度合作。近年,他們的科研團隊通過南繁加代、種質資源研究創新、分子育種、單倍體育種、傳統雜交組合配製及品種測試等專業化工作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玉米品種10個,先後參加國家級、省級審定試驗新品種20個。目前,這家企業每年繁育量超過200萬斤,玉米品種遠銷吉林、遼寧、山西、河北等地。

  “育種工作是比較辛苦的,田間育種要記錄作物的生長特徵,尋找想要培育和保存的性狀。過去這項工作需要科研人員每天蹲守田裏,‘一根筆、一桿秤、用牙咬、用眼瞪’,觀察記錄每一粒玉米的情況,耗時又耗力。如今,雖然可以通過專業儀器完成表型採集、數據處理、性狀分析等全流程工作,全天候獲得生長過程的實時數據,但許多工作仍離不開田間地頭。”自新種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育種專家陳玉秀説。

  “北種南繁是種業振興的關鍵一步。政府一直鼓勵支持有能力、有條件的種業企業到海南等地建立南繁育種基地,加速育種過程,縮短育種年限,從中我們企業也受益很多。”綏化市盛昌種子繁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超介紹,目前他們在海南省擁有試驗田60畝,擁有自有育成審定品種及合作品種75個,以綏粳系列為主。目前,企業繁種面積達10萬畝,每年可繁育(原)良種5萬噸以上,達到了水稻種源自主可控。

  數據顯示,北種南繁加代選育推動了黑龍江省品種更新換代周期由過去的10年以上縮短到3至5年。南繁選育的各種作物種質資源達2萬餘份,骨幹種質資源近千份,保障了農業生産用種安全。

  種業振興仍需“闖關奪隘”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而自主創新是種業發展的關鍵。記者調研發現,儘管我國種業數量龐大,類型繁多,但在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部分種子核心種源、新品種培育等方面仍有待突破。如何實現中國種業自主可控?

  加強基因編輯、數字育種等前沿技術研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種業發展目前仍處於以雜交選育為主的時代,需加大基礎前沿科技的原始創新,在基因編輯、數字育種、分子模塊設計育種等前沿技術,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標記高通量分型、種子繁育與加工技術領域全力實現突破。”陳玉秀説,同時,整合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組建種業科技創新聯盟,推動産學研用聯動和科技資源融合發展。對種業關鍵技術實行清單式管理,在政策傾斜下推出關鍵技術突破獎勵資金,推動聯盟各主體通力協作,重點突破一批種業“卡脖子”問題。

  近年來,黑龍江省多家種業企業持續加大科研投入,“企業每年把産值的40%投入到科研中。”張保建議,企業不斷加強種質資源研究創新、分子育種、單倍體育種、傳統雜交組合配製及品種測試、南繁加代等專業化工作,推動種業振興。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李艷華介紹,種質資源是現代種業發展的基礎,需加強對珍稀瀕危資源的搶救性收集保護,查清家底,確保資源不喪失。同時,強化種質資源國際交流合作,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引進境外優質資源,加快國外引種隔離檢疫基礎建設,強化生物安全措施,支持建立種質資源引進“綠色通道”。

  在逐步推進種子審定程序簡化、放寬審定條件基礎上,加強知識産權保護。今年春耕期間,種子套牌侵權、假冒偽劣、銷售未審定種子等現象時有發生,凸顯加強種業知識産權保護的重要性。“需從育種過程、種子加工到最終育種結果等環節,實行嚴格專利申請。”王新江説,同時,加大種業侵權懲罰力度,健全種業知識産權領域信用分類監管、失信懲戒、綜合聯動機制,使假冒侵權、“倣種子”等問題得到遏制。(記者 梁冬 唐鐵富)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