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如何與AI“共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0 10:42:56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學生如何與AI“共舞”

字體:

  45.35%的受訪小學生與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討論學習上的難題”;62.06%的學生知曉需要向老師告知AI的使用,但其中僅有32.35%能“每次告知”;三年級學生在語數學科中利用GenAI“幫助我寫作業”的比例較高,分別為34.56%和29.35%……在11月18日於江蘇省南京市發布的《南京市小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素養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中,一個個數字勾勒出南京小學生對GenAI的應用偏好與素養現狀。

  記者了解到,這是全國首份專門針對小學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養的白皮書。除分析現狀外,《白皮書》還剖析了個體、家庭、學校等因素對素養的影響,揭示出“GenAI素養分層”等現象。

  超半數受訪者通過網絡自學GenAI

  南京市是人工智能教育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今年8月起,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和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組成的項目組,對南京市12個區17所學校3至6年級的8795名小學生進行線下問卷調查,並對其中8所學校的74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

  項目組調研發現,學生應用GenAI輔助個體學習較為普遍。其中,57.24%的學生將之作為評價反饋工具“批作業”,42.28%的學生用AI推薦或生成學習資料,42.11%的學生用AI根據知識薄弱點出題,40.34%的學生用於幫助制定學習計劃。

  在南京,小學生並非GenAI的被動接受者。《白皮書》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小學生中,53.20%“通過社交媒體等網絡資源自學”學會使用GenAI。同時,多數學生的GenAI應用體現出低頻但理性的特徵,54.96%的學生每週使用1至2次,17.31%的學生每天至少使用一次。

  使用者存在深度學習不足等現象

  南京市諸多小學生已經對GenAI不陌生。不過,在調研中項目組發現,小學生對GenAI的應用,多停留在資料查詢、作業批改、學習答疑等應用上,缺乏與學科深度融合、支持複雜問題解決的實踐。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副館長、《白皮書》副主編凌嶸&&:“多數學生的GenAI應用集中於基礎學習中,在項目探究、批判性思維培養等高階學習活動中的應用不多。多數學生更多地將GenAI視為提升效率的‘家教’或‘解題工具’,而非激發創新的思維夥伴或協作者。”

  《白皮書》同時指出,超過80%的學生表現出對GenAI生成內容較強的批判意識,能夠主動對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進行質疑。然而,近半數學生卻陷入“想查卻查不出”的困境,缺乏系統、有效的幻覺識別方法與策略支撐。

  “他們在生成內容篩選、交叉比對、事實核查等環節中存在明顯的能力短板,尤其面對複雜或隱蔽的內容生成幻覺時,難以運用科學的批判性思維工具進行深入辨析與判斷。”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智能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白皮書》副主編劉永貴博士説。

  而在AI輔助作業領域,訪談數據顯示,部分學生因擔心懲罰或倫理邊界模糊而選擇隱瞞,反映了學校評價體系與生成式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脫節。

  建議構建多元協同教育體系

  如何破解上述問題,提升小學生GenAI素養?《白皮書》建議,應將GenAI素養教育融入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

  “建議學校開設GenAI素養課程,讓學生了解GenAI技術原理知識、重點提高他們的提示詞優化能力、批判能力、學術誠信與道德決策力等。”凌嶸&&,學校還需&&清晰的GenAI學術使用指南,明確哪些作業可以借助AI,如何標注AI貢獻,哪些不能使用AI,為學生GenAI學習應用中的誠信困境提供引導,教師也需要將對學生GenAI學習應用的評價重點從結果轉向過程與思考。

  劉永貴建議,學校還可與科技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專業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共同組織面向家長與社會的GenAI科普講座、工作坊及體驗活動,同時可依託社交媒體平台,系統推廣科學、專業、正確的GenAI應用案例。

  全國知名教育信息化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祝智庭&&,《白皮書》有望推動我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向着更加科學、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方向邁進。(記者 金鳳)

【糾錯】 【責任編輯:郭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