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6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分會、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日友好醫院健康體檢中心承辦,天津市中醫藥學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協辦的"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分會2025年學術年會"在天津圓滿落幕。本次年會以"弘揚中醫養生大智慧 賦能健康生活新風尚"為主題,設置主旨報告、中醫藥養生傳承與實踐專題論壇及青年創新論壇等多元形式,匯聚行業智慧,共話中醫藥養生傳承與發展。

參會代表合影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院士,中華中醫藥學會李宗友秘書長、天津市衞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于春泉、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張華泉、天津市中醫藥學會會長李慶和、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李寧、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分會主任委員馬驍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養生分會秘書長葉明花主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在致辭中深刻闡釋了中醫養生理念的時代價值,指出整體觀、平衡觀、個性化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在應對慢性病、老年病、改善亞健康狀態及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明確提出,中醫藥養生事業需在"守正創新、科學研究、科普轉化、跨界融合、人才培養"五大方面精準發力,推動傳統智慧與現代健康需求深度契合。

張伯禮致辭
中華中醫藥學會秘書長李宗友在致辭中指出,分會在搭建全國性中醫藥養生學術交流&&、推動養生理論與臨床實踐融合、組織開展系列科普公益活動等方面成果顯著,為提升中醫藥養生學科影響力、服務公眾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養生分會作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推動養生領域發展的核心分支機構,是連接學界、業界與公眾的重要橋梁,肩負着傳承中醫藥養生精華、推動守正創新的重要使命。
天津市衞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于春泉分享了天津市治未病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實踐經驗,並從"夯實理論根基、推動資源下沉、強化規範引導"三個維度提出讓中醫藥服務真正惠及百姓。
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張華泉建議深入挖掘中醫藥經典中的養生智慧,緊扣人民群眾多元化健康需求,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推動傳統養生理論在當代煥發生機。
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分會主任委員馬驍在歡迎辭中提到中醫養生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堅實保障,更成為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支撐。在人口老齡化加速、慢性病發病率上升的今天,中醫藥養生“治未病”的理念與實踐,展現出獨特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在主旨報告環節,岐黃學者、天津中醫藥大學特聘教授胡鏡清立足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提取古人之養生大道和方法等元素,從道的高度,論古人守精、守真、守神,以達到“真人”之境,而盡壽天年。
中日友好醫院原黨委書記、養生分會名譽主委李寧在基於辟穀養生實踐的哲學思考中,以真實的實踐數據,闡述了辟穀的養生方法對人體健康帶來的改變,同時結合中醫的“天人合一”思想與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對辟穀養生提出了哲學方向的學術思考。
馬驍從觀勢、問道、踐行三個層面,講述以健康體重為支點應對國家慢病防控核心挑戰,循中醫整體觀解析胖瘦失衡核心經典病因病機,融古今智慧構建中西醫協同特色體重管理方案,體重管理不僅是治療疾病,更是重塑健康。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闞湘苓從張仲景養生思想出發,深入剖析其“治未病”理念在疾病預防與健康維護中的實踐價值,張仲景重視正氣存內、調和營衛、因人制宜的養生原則,對現代慢性病防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蘭州李少波真氣運行研究所所長李天曉從真氣運行理論的傳承與發展角度,系統闡述了真氣運行學在養生實踐中的核心作用,指出真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通過真氣運行五步方法可促進氣血運行、增強機體自愈能力。
岐黃學者、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王金貴立足於《黃帝內經》中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等七個方面,強調養生應順應自然規律,保持形神共養,倡導通過調攝情志、節制慾望、合理飲食與規律作息來維護健康平衡。
在中醫藥養生傳承與實踐專題論壇環節,來自浙江中醫藥大學推拿脊柱病研究所所長呂立江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中醫科學科帶頭人秦鑒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史麗萍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曹燕亞教授、湖北省中醫院國醫大師凃晉文傳承工作室陳俊秘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學教研室張浩文主任分別就睡眠養生與睡眠方法研究、從動物行為學看人類肥胖及其防治策略、飲食養生、芳香療法與情志管理、凃晉文教授中醫腦病膏方應用經驗分享、中醫養生學專業課程知識體系構建探析
等主題作了專題報告,深入探討了中醫藥在養生實踐中的多維應用,從不同維度展現了中醫藥養生的科學內涵與實踐價值。
在青年創新論壇環節,天津市中醫藥學會秘書長苗富來對青年人的發展、職業成長給與了深切期望,鼓勵青年中醫人堅守專業理想,勇於創新實踐,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天津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副主任鄭文科作了中醫藥大健康産品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題分享,系統梳理了當前中醫藥大健康産品轉化的關鍵路徑與瓶頸問題。達仁堂養生坊的代表王曉菲介紹了達仁堂在藥食同源養生産品現代化與産業化方面的探索經驗。
中國中醫科學院國華研究員主持了主題為“中醫藥養生産品設計及市場轉化”的圓桌論壇環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黨政辦公室主任楊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古籍出版社副總編輯鄭蓉、河南省中醫院治未病科主任李歡、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外科副主任劉守堯圍繞主題參與了討論,討論嘉賓認為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推動産品標準化、智能化發展。同時需加強跨學科協作,完善知識産權保護機制,提升品牌影響力,促進中醫藥養生産業高質量發展。

圓桌論壇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醫藥養生應立足傳統理論根基,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創新性發展,推動養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通過多學科交叉協作,深化對經典方藥、特色療法及養生模式的科學研究,提升臨床轉化能力。同時注重人才培養與科普推廣,增強公眾健康素養,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中醫養生服務體系,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會議期間,召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分會常務委員會議,進行了委員、青年委員增補。同時召開了養生分會黨的工作小組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