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蔡崇信公益基金會“2025以體樹人教育研討會暨第六屆蔡崇信以體樹人校長年度盛典”在湖州南潯舉辦。活動揭曉了今年第六屆蔡崇信以體樹人校長計劃入選名單,發布了《蔡崇信以體樹人校長系列案例》。鄧亞萍、楊威、劉詩雯、謝震業、張偉麗等體育界大咖、全國百餘位校長親臨現場,一起討論體育教育,致敬有體育精神的校長。
舉辦至第六年,以體樹人校長計劃已成為國內民間推動體育教育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公益基金會發起人蔡崇信&&:“我們要激勵中國最有體育教育精神的校長,因為一個校長可以影響自己學校裏的100個老師,他們可以影響學校裏的1000個學生,也可以影響其他校長。”

△蔡崇信公益基金會發起人蔡崇信
以體樹人校長計劃舉辦六年
已成為民間推動體育教育的重要力量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意見》,包含八方面重點任務、“二十條”舉措,提出充分保障體育時間,積極推進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兩小時等,強健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與政策相伴,國內全民體育氣氛活躍,“蘇超”火遍全國,浙BA如火如荼。
蔡崇信在研討會致辭中提到,國內火熱的體育氛圍正在改變很多人的觀念,父母除了機械地“卷”學習、不斷地雞娃,也可以培養孩子的體育新賽道。
蔡崇信回憶自己求學時接受的籃球、美式橄欖球、棍網球訓練,認為無論是鍛煉毅力、養成日常的好習慣,還是培養團隊精神、領導力以及與人溝通相處的道理,很大一部分來自體育帶來的能量和啟示,“體育的結果和目標,不一定是輸贏。在競技的過程中,體會對人生的哲學。體育教會我勇敢面對失敗、面對挫折,倒下去能再站起來”,他説,“體育,是我一生受益最重要的一門課”。
自創立之初起,蔡崇信公益基金會就致力於通過推廣體育教育。初期,基金會嘗試邀請專業教練上體育課、捐贈體育器材,但效果不甚理想。第二年,就將目光轉向校長:學校教育的守門人。從2019年起,蔡崇信公益基金會啟動以體樹人校長計劃,每年在全國尋找10位具有體育教育精神的校長。六年來該項目已成為國內深度參與體教融合的明星項目,累計吸引了4300余名校長參與報名,誕生了61位以體樹人入選校長,影響師生超過280萬人。
“我們的實踐正在從一所學校走向一個縣域。2024年,我們與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啟動了全國首個‘以體樹人’體教融合縣域試點項目,開展整縣探索”“當校長認可體育教育的價值,體育課不會被佔,學生也能更好享受體育以及體育帶來的成長。”蔡崇信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海市介紹道。
今年研討會上,還發布了由北京大學林小英團隊和北京師範大學陳彬莉團隊共同撰寫的《蔡崇信以體樹人校長系列案例》。該案例集系統性梳理了部分入選校長“以體樹人”的教育實踐,從個案發掘普遍經驗。撰寫團隊牽頭人林小英表示:“這些案例證明,體育教育從來不是‘加分項’,而是‘基礎項’,是成就完整教育的核心力量。”
中國孩子要有勇敢的心
運動是送給孩子大腦最好的禮物
在研討會上,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乒乓球超級全滿貫得主鄧亞萍認為,中國孩子首先要有勇敢的心。“只有勇敢和勇氣,你才敢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不要怕試錯,因為我們試錯才可能會有機會去贏”“成功沒有那麼複雜,首先要經得起摔打”。MMA職業運動員、綜合格鬥世界冠軍張偉麗從她自身經歷出發,感慨:“體育可以鍛煉孩子受挫的能力、團隊的協作能力,我從體育當中收穫了非常多,讓我變得更加堅韌、更有目標,帶給我許多力量。”
體操奧運冠軍楊威分享了他的育兒理念:“我的孩子不一定非要從事職業體育,我們的目標是強身健體,有一個運動習慣陪伴他終身。”
乒乓球奧運冠軍、國際乒聯運動員委員會主席劉詩雯剛剛獲得全運會混雙冠軍。“我今天34歲,是本次全運會參賽年齡最大的女運動員。”她説,“以我現在的年齡,比取得一個冠軍更重要的是,站上賽場去發揮體育精神,戰勝了對於輸贏這個單一結果的執念,真正戰勝了自己。”
而男子2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謝震業則認為,失敗是體育給人上的重要一課,“輸了有失落很正常,難是難在怎麼從失落當中轉換過來。人可以在歷史教訓中學習,但不能活在歷史當中走不出來,這對於你的人生沒有半點價值。”
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外科醫生黃翔從腦神經的角度介紹運動對孩子成長發展的重要作用。“運動是送給孩子大腦最好的禮物,共同運動比單獨運動更能促進大腦發育。運動過程中分泌的內啡肽、血清素,讓孩子更加幸福、平靜。”
“寫作要靜”似乎和“運動要動”彼此對立,其實不然。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麥家説道:“實際上是一家人,寫作其實是個強大的體力運動。”麥家透露,在寫作高峰期,他每天要在電腦前坐10-14個小時。他指出,當前許多家長不愛鍛煉身體,不愛讀書,大量時間用於打牌或者刷短視頻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偉大的一面,我們能不能贏得偉大的時刻,就在於你自己能不能克服人性的弱點,能不能把自己人人性的皺褶抹掉。”
"年糕媽媽"創始人李丹陽是三個男孩的媽媽,她以自身育兒經驗出發,認為運動有利於孩子情緒釋放,也有利於緩解親子關係緊張。此外,她認為,運動是讓孩子“放下手機”最好的方式。

△第六屆蔡崇信以體樹人入選校長
不當園丁的校長,玉米地裏的足球場
戈壁灘上體育樹人
經過六年的發展,蔡崇信公益基金會選出了更多有體育精神的校長,“以體樹人”也成為更多校長的選擇。比如今年入選的貴州普安縣羅漢中學校長歐陽謙,正是在參加以體樹人校長計劃創變營後,受 啟發開始在校園推廣獨輪車運動。他從玉米地裏“摳”出一塊足球場,不僅用體育留住輟學的留守兒童,更培養了鄉村孩子競爭、合作與堅韌,他説:“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們用體育等各種方式,把孩子們留在學校,等待他們開花。”
江南實驗學校校長金曉東認為,老師不應該是園丁,園丁意味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修剪學生的枝椏,但剪掉的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天賦。他把興趣選擇權交給孩子,低年級充分嘗試,中年級固定探索,高年級專業發展,培養學生的天賦與差異性。在剛結束的第十五屆全運會上,江南實驗學校兩位畢業生獲得冠軍。
4年前,新疆克拉瑪依第十小學校長王錦繡在全市率先每週增加一節體育課,當別的學校還在嚴格執行“每天鍛煉一小時”時,第十小學的孩子們已經開始了“每天兩小時”的體育運動。體育成為這所學校眾多隨遷子女、殘障兒童自信的來源,也是體育讓少數民族找到歸屬感和集體感。
(下附第六屆蔡崇信以體樹人校長計劃入選校長名單)

瀟湘晨報記者章楊梓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