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繩專挑細處斷,這話張美仁感受很深。他們一家的日子原本是平凡但幸福的。直到2020年,張美仁被診斷患上惡性黑色素瘤。丈夫在家種地,兩個兒子還在上學,入不敷出的生活,讓張美仁迫切地想找一份工作補貼家用,可病情與照顧家庭的需求,讓她就業屢屢受阻。

就在張美仁一籌莫展之時,她所在的內蒙古達拉特旗西園街道金鵬社區工作人員找到她,介紹她參加了社區對接的手工編織培訓班,讓她能在照顧家庭的同時,獲得一份收入。

精準對接,讓幫扶更有方向;搭建&&,讓幫扶落到實處。近年來,我國逐步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弱有所扶”,將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不斷織密,解群眾危困,幫助弱勢群體生活全方位改善。

在內蒙古扎蘭屯市紅旗社區,有一段跨越31年的“特殊親情”。
陳哈明的人生是從1994年被撿到那天開始的。那一年孟繁鐸在鐵路療養院大墻外發現被遺棄的陳哈明,便將他帶回家。撫養過程中,孟繁鐸和妻子李桂榮發現陳哈明有智力缺陷,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沒有放棄撫養這個孩子。2021年,孟繁鐸因病離世,李桂榮不忍心將陳哈明送到福利院,決定兩人共同生活。

為幫助李桂榮家減輕生活壓力,社區工作人員每逢節假日都會送去慰問物資及慰問金,並在平時開展定期探訪,盡最大努力解決這一家人的急難愁盼。

“弱有所扶”是民生保障的底色,也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溫度。失能老人賈金梅居住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大早,照護員閆培麗便來到賈金梅的家,在聊天的同時幫她按摩。每週閆培麗都會來兩到三次。

兩年前,賈金梅因腦卒中導致生活不能自理。2021年8月,呼和浩特啟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將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導致失能,且經定點評估機構評估符合標準的人員全部納入了保障範圍。像賈金梅一樣的失能人員不僅提高了生活質量,也減輕了經濟負擔。

2020年,呼和浩特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制度試點運行以來,呼和浩特將長護險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紮實推進,全市累計享受待遇人員達1.9萬人。

從達拉特旗的“家門口就業”,到扎蘭屯市的“特困兜底保障”,再到呼和浩特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內蒙古各地聚力“弱有所扶”,用心托舉困難群眾,讓特殊人群實現從“有保障”到“有希望”,從“被幫扶”到“能自立”。

過去五年間,我國初步建立全國困難群眾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民政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城鄉低保平均標準較2020年分別增長19.6%和21.3%,常態化保障低保對象3940萬人、特困人員482萬人,促進了困難群眾生活改善。

“弱有所扶”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堅守,是深入細緻的關懷。發展向前,民生向暖。老百姓的一張張笑臉,映出的是可感可及的發展實惠,也是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統籌:李傑 王健 李佳琳
記者:達日罕
編輯:王燕
配音:危穎
包裝: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