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多地規範無堂食外賣:如何把好“入口關”?-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0 17:00:44
來源:新華網

新華視點丨多地規範無堂食外賣:如何把好“入口關”?

字體: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多地規範無堂食外賣:如何把好“入口關”?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周凱、馮維健、張璇

  油污遍地,食材和垃圾桶擺放在一起……你是否會擔心,吃得津津有味的外賣,有可能出自一些衞生環境堪憂的無堂食小店?

  近期,一些地方通過制定行業標準、創新監管方式,推動無堂食外賣規範經營。各地規範成效幾何?如何擰緊食品安全監管“安全閥”、把好“入口關”?

  “看不見的廚房”存隱患

  近兩個月來,記者在部分省市調查發現,無堂食外賣從業者投資5萬元左右就能做套飯、麻辣燙等快餐品種,門檻低、點多面廣,加上競爭激烈,食品加工過程“不對外”,一些外賣商家仍存食品安全隱患。

  ——部分經營場所環境臟亂。重慶華宇·北城中央匯小區臨街商鋪大部分是無堂食外賣商家,記者走訪看到,部分商鋪垃圾桶隨意擺放,空氣中瀰漫着一股異味。一些無堂食外賣門店內,食材、廚具、儲物箱等雜亂放置,灶&煙機上滿是油漬。

  在石家莊市某農貿市場,記者穿過市場樓梯轉角處的一條昏暗通道,發現一家專做外賣的粥鋪,入口處氣味刺鼻,通道內堆放着廢紙箱、雞蛋殼等雜物,懸挂的粘蠅板上粘滿蚊蠅,廚房旁擺放着貓籠。

  ——食品加工製作失范。重慶中心城區一些街道是無堂食外賣集中區域,少數店員直接在垃圾桶旁處理食材,或將食材與垃圾桶擺放在一起,肉類等食材不經隔離便放在門口。

  在部分地區,無堂食外賣聚集在商場、農貿市場的地下樓層,由於不通風、設施簡陋、天氣悶熱,一些男性經營者上身赤膊、汗流浹背地製作外賣。

  ——“一址多店”、一證多用。在石家莊市某農貿市場內,記者發現一間廚房門前挂着“招牌肉醬面”“肉醬米線”“ 生燙牛肉米線”三張招牌,3家外賣商家共用一間約10平方米的廚房,廚房內僅2名配餐人員,內部未分區或劃定隔間。

  記者在杭州某無堂食外賣聚集區發現,一些商戶上傳至&&的門店照片與實際不符,明明沒有堂食區域,但在&&上卻有堂食區域的照片。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介紹,研究會曾通過技術手段對網絡餐飲&&進行調查,發現有商家存在一證多開、虛假地址等問題,實地核查中發現,部分“幽靈”餐廳存在提供食物場地達不到食品安全要求,食材可能受到污染、變質或過期等風險。

  多地出招強化監管

  重慶市渝北區岸西餐飲店主營炸雞柳等外賣輕食。記者近日走訪看到,該店後廚烹飪區、分餐區等分區明確,廚房內安裝了高清攝像頭。

  “有顧客在訂單備註裏説,看得到廚房衞生狀況和加工過程,現在吃得更放心了。”店舖負責人孫超介紹,在監管部門發布的行業規範指導下,店面現在做到了食材分類儲存、分區加工。

  “現在,清洗配菜等前期準備工作可以在粗加工共享區完成,廚房裏也有攝像頭記錄食品製作全過程。”在杭州膳小廚網絡餐飲聚集區,“滷汁兒燒鹵飯”的邵大姐戴着口罩介紹,提升整治過程中,政府協調運營方減免了房租,共享倉庫、粗加工共享區等改造費用也不用商戶承擔,減輕了負擔。

  這些變化,折射出多地對無堂食外賣監管整治的系統性改革舉措。

  一些地方&&和實施了更為嚴格的行業標準,從從業者准入門檻、食品加工製作等方面,引導商家提高管理和食品安全水平。

  如今年7月1日,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無堂食外賣經營服務規範》正式實施。杭州市發布的《無堂食外賣聚集區管理規範》團體標準也於7月13日正式實施。

  一些地方通過創新監管模式,推動外賣行業從數量競爭向品質提升轉變。

  在湖南株洲,市場監管部門聘請騎手擔任食品安全監督的流動“哨兵”,協助市場監管部門及時發現、收集食品安全違法線索,實現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早發現、早處置、早化解”。

  杭州新天地農貿市場的無堂食外賣聚集區。新華社記者張璇 攝

  位於杭州市拱墅區方圓金街商業中心的無堂食外賣區,曾是一處市民投訴的重災區。如今,經過市場監管部門、運營單位、商戶的共同努力,這裡煥然一新——無堂食外賣店依次排開,每家店的出餐口整齊劃一,內部廚房布局乾淨整潔,聚集區設有共享粗加工間、共享倉庫和小哥驛站。

  外賣&&也進一步強化資質審核、公示監督等舉措。記者從美團獲悉,今年以來,美團建立違規商家公示機制,對實際經營場所與資質載明地址不一致的商家,立即採取下線處理,將嚴重違規商家列入高風險名單。

  讓“隱蔽後廚”實現全鏈條管理

  如何進一步加強對無堂食外賣的監管,消除可能存在的隱患?

  業內人士&&,無堂食外賣現行標準多為地方性團體標準,在經營場所布局等方面缺少強制性,同時&&監管職責不明晰、消費者知情權保障不足,是行業健康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9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組織起草的《外賣&&服務管理基本要求(徵求意見稿)》正式公開徵求意見。針對“幽靈外賣”等亂象,從商戶入駐、信息審核等方面提出系統要求,嚴守食品安全底線。業內人士認為,這是&&經濟治理走向精細化、標準化的重要標誌。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建議,通過進一步完善強制性規範或標準,確保經營場所符合相關法規要求,不能私自在民房、地下空間等不符合標準的環境中開展食品經營活動,從源頭把好准入關,杜絕“黑廚房”滋生。

  儘管多個外賣&&通過商家入網審核、線下核檢、公開外賣後廚視頻等舉措加強管理,但受訪業內人士&&,部分無堂食外賣商家在食材採購、食品加工等信息方面仍處於不透明狀態。

  陳音江建議,引導更多商家安裝後廚攝像頭,公開商戶食材採購、後廚衞生、食品加工等信息,推廣“食安封簽”守護外賣安全“最後一公里”。通過後廚可視化、食材溯源化、訂單全留痕,讓“隱蔽後廚”實現穿透式、全鏈條管理。

  此外,業內人士提出,應加大無堂食外賣線上信息核對、線下執法檢查力度,要求&&對未達標且整改不到位的商家下線處理;鼓勵消費者、外賣騎手舉報投訴,加大曝光力度,提高失信違法成本,讓每份外賣都吃得安心、放心。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