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0月9日電 題:矯治器不矯正,這事兒要較真
新華社記者吳帥帥、黃筱

“透氣孔藏着黑黴點”“塑料味洗不掉”“孩子戴五分鐘牙齦有點紅腫”……知名進口牙齒矯治器為何短時間內集中出現質量投訴?品牌代理公司緊急報案,發現了什麼?
近期,浙江查獲一條分佈全國多地、涉案金額近千萬元的假冒進口牙齒矯治器的黑色産銷鏈。記者採訪發現,一些犯罪分子盯上了兒童口腔正畸治療領域,以“低價平替”掩蓋制假販假,誤導不少家長網購不合格産品。辦案機關、口腔科專家共同提醒:事關兒童口腔健康,選購矯治器這事兒,要較真!
從購假到售假,利潤誘惑難收手
擺在記者面前的部分假冒牙齒矯治器産品,外包裝看起來和正品毫無區別,但打開一聞,有明顯的刺鼻塑料味。掂在手上觀察,從材質光澤、分量和設計細節都有明顯區別。
據平湖市人民檢察院辦案檢察官介紹,這款由澳大利亞某公司生産、授權浙江平湖市某醫療器材公司在中國大陸代理銷售的進口牙齒矯治器,是兒童正畸領域的明星産品,一般通過口腔醫院等線下正規渠道銷售。但從2023年到2024年間,該代理公司突然收到大量用戶投訴。經查,這些用戶都是通過網絡渠道購買。
假冒産品與正品對比圖。(平湖市人民檢察院供圖)
是産品集中出現質量問題,還是瑕疵品流入市場,或是有人制假販假?該代理公司感到事態複雜,隨即報案。經偵查,公安機關抓獲售假者展某。令人意外的是,她竟曾是一名主動“購假”的消費者。
原來,展某的孩子在2020年經診斷,需佩戴這款牙齒矯治器進行口腔干預。但因為正規治療花費不菲,她想起了從事醫療器械生意的高中同學徐某。了解情況後,徐某&&同款矯治器有貨源,而且從他這裡購買只需450元一副,約為正品價格的一半。
雖然將信將疑,展某還是下了單,並給孩子使用。同時,面對懸殊的價格差距,她産生了轉賣以賺取差價的貪婪念頭。
很快,徐某主動提出“合作”,將供貨價降至每副380元,允許展某在電商&&以410元至430元銷售。雙方約定,展某負責推廣客戶,提供買家信息,由徐某指派吳某、曹某等人負責貼標、打包和發貨。
展某在電商&&迅速註冊店舖,憑藉誘人的低價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戶。
溯源偵查,讓侵權者無處遁形
“徐某在與展某等人交易時,不僅頻繁更換非本人名下收款賬戶,還多次更換社交軟體賬號逃避偵查。而展某下游除了零星散客,還有拿貨的‘二級經銷商’。我們認為事關兒童口腔健康,案子要向上溯源深挖,也要往下游打擊收網。”辦案檢察官介紹説。
隨後“二級經銷商”朱某等人也被抓獲歸案。朱某長期從展某處拿貨,3年多時間,累計購進冒牌矯治器4000多個。面對訊問,朱某辯稱自己並不知曉展某銷售的“牙套”為假冒産品。檢察官圍繞朱某的職業經歷、交易流程、産品來源等關鍵環節展開深入審查,通過嚴密的證據鏈揭穿朱某的詭辯。
本案查獲的部分假冒牙齒矯治器産品。(平湖市人民檢察院供圖)
“其實這些涉案者都知道産品來源‘不正’,只是利令智昏,導致一錯再錯。”辦案檢察官説。
比如,展某網店經營沒多久,就因産品遭客戶集中投訴,多次被&&強制下架。但她不但沒有懸崖勒馬,反而轉向社交媒體&&,向“熟客”繼續銷售産品。2020年7月至2024年12月期間,她通過電商&&、社交媒體等渠道向全國各地售賣該假冒牙齒矯治器,累計銷售金額達176萬餘元。
損失或可挽回,傷害難以逆轉
由於朱某、展某均係初犯,二人具有悔罪表現和賠償意願;且涉案註冊商標權利方核心訴求在於維護品牌聲譽並獲得合理經濟補償。檢察機關決定組織權利方、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進行調解。
通過釋法説理,展某、朱某等侵權人在訴前共退賠100余萬元,獲權利方諒解,但依然要承擔侵權的刑事責任。
2025年8月29日,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展某、朱某等5人因犯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罪,分別被判處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並處相應罰金。上游生産者的犯罪事實仍在進一步偵查中。
對於部分家長盲目在網上選購産品的行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口腔正畸學科主任施潔珺説,離開正畸專科醫生專業知識及臨床操作的矯治風險很大,不能單純通過買一個産品來嘗試達到健康矯正效果。此前,她也接診過一些因自行“暴力矯正”對牙根等造成不可逆傷害的病例,家長切莫認為選個“差不多”的牙套,自行矯正就能有效。應選擇正規醫療機構,採取家庭可承受的矯治方案進行治療。

口腔正畸是長期和專業的“口腔工程”,要在安全前提下實現最終效果。在巨大的需求和利潤驅使下,制假售假者不惜鋌而走險,嚴重危害消費者健康,必將受到法律嚴懲。家長也切勿將醫療器材當成普通商品,隨意網購、自行使用,更不可因焦慮或貪圖便宜,讓假冒産品傷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