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成本下降,多元渠道拓展——民營經濟一線觀察之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29 14:12:30
來源:新華網

融資成本下降,多元渠道拓展——民營經濟一線觀察之三

字體: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題:融資成本下降,多元渠道拓展——民營經濟一線觀察之三

  新華社記者

  民營企業發展遭遇的困難之一是生産要素保障不足,特別是資金壓力大。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要素獲取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

  自今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以來,各地各部門&&了一系列金融舉措着力破解民企融資難題。特別是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地各部門積極落實會議精神,推動金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

  當前,民企能不能融到資?融資成本有沒有下降?融資渠道有沒有拓展?時至年終,記者在廣東、北京、江蘇、重慶等多地調研走訪,感受一線的變化。

  見效:量增、價降、面擴

  “雖然海外需求不振,但今年國內機遇不少。”談起今年的發展機遇,廣東申菱環境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潘展華打開了話匣子:從國內軌道交通建設到化工冶煉産業升級,再到新材料新能源前景……

  在潘展華看來,機會轉瞬即逝,資金對於民營企業把握發展窗口期尤為重要。“我們承接的項目往往建設周期較長,更需要中長期資金支持。”

  記者在多地調研發現,“缺乏中長期貸款”“資金成本仍存在較大壓力”等被不少民營企業負責人頻頻提及,折射出當下企業的融資需求。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以來,金融部門連續召開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座談會和工作推進會,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支持民營經濟、民營企業發展的行動方案。湖北、浙江、四川等地也紛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重點強調支持民營企業融資。

  11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推出支持民營經濟的25條具體舉措,持續加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

  8月30日,金融管理部門聯合全國工商聯召開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工作推進會,與會者在會議上做記錄。新華社記者李鑫 攝

  在政策“組合拳”的助力下,民營經濟融資呈現“量增、價降、面擴”的態勢。前三季度新增私人控股企業貸款4萬億元,佔全部新增企業貸款的21.6%;前11個月企業貸款利率為3.89%,保持在有統計以來的歷史低位;11月末,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已累計為140家民營企業發行的2438億元債券提供了增信支持。

  此外,在民營企業深度參與的新動能領域,金融資源投入明顯加大。10月末,“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科技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分別同比增長17.7%、22.1%、15.7%,均明顯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12月17日,雙曲線一號商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再一次成功完成火箭發射任務。

  公司財務總監安國偉告訴記者,目前企業的研發正處在加強投入的關鍵階段,每年單研發投入就在億元以上。在再貸款貼息政策支持下,今年企業從工行拿到了1億元的低成本貸款資金,大大緩解了資金壓力。

  突破:多措並舉解銀行“不敢貸、不能貸”難題

  缺乏抵押所需的固定資産、沒有可供參考的信用信息……這些因素常常令民營企業被金融機構拒之門外,而通過擔保等手段增加信用,又往往推高企業的融資成本。

  “小企業往往廠房是租的,營收不確定,還常面臨賬期拖欠問題,融資不易。”湖南湘鼎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財務總監何娟告訴記者。

  推進銀企信息共享或是破題之道。近期湘鼎機械以三一集團供應商的身份,基於與三一集團的訂單通過“三一金票”供應鏈&&,以不到4%的利率從銀行獲得了600多萬元融資支持。

  “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通過數字技術應用,在應收賬款確權等業務流程進行變革,可增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提升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敢貸、願貸、能貸、會貸’能力。”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説。

  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通知提出,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探索供應鏈脫核模式,支持供應鏈上民營中小微企業開展訂單貸款、倉單質押貸款等業務。這背後,需要相關部門、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優化融資配套政策,着力從信息共享、創新擔保抵押手段等方面,加速破解堵點痛點,為民營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環境。

  在雲南,已有38個省級單位、222家銀行獨立法人機構接入雲南“融信服”&&,截至12月25日銀行通過&&向企業授信超640億元;浙江11月推出首個養殖水産品生物活體抵押貸款政策文件,引導當地金融機構探索漁業生物活體資産抵押貸款;海南海口發文,由中央、市級兩級財政共同出資3000萬元,對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進行風險補償。

  成立不到3年,蘇州宜聯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從建設銀行獲得了1.5億元、長達7年的信用貸款,而這得益於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可大大增強抗腫瘤藥物治療效果的新技術。“新藥研發到上市一般要經歷10年左右時間,長期穩定的資金對企業來説是一份堅定的支持。”公司創始人薛彤彤告訴記者。

  建行蘇州工業園區支行行長周穎峰介紹,近年來,建設銀行圍繞知識産權創新了評價體系,幫助一線人員解決了“不能貸”的問題。同時,在園區、市級、省級等多項風險補償政策疊加下,像宜聯生物這樣的科創企業如果産生不良貸款,銀行最高可獲得本金金額80%的風險補償。

  在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看來,結構性工具有效發揮了正向激勵作用,也有助於推動金融機構建立“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截至今年9月末,科技創新再貸款餘額為3456億元,有力撬動金融機構發放科技型企業貸款。

  提升:面向高質量發展適配多元融資需求

  各方發力成效初顯,但破解民企融資難、融資貴非一日之功。尤其是民營企業正瞄準強鏈補鏈、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方向發力,這也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業發展壯大所需的不僅是資金,更需要其他維度的支持。”江蘇科瑞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志剛告訴記者,在銀行“投貸聯動”模式的幫助下,企業不僅獲得更多金融機構青睞,還引入北汽、廣汽等産業類投資人,為近幾年布局的新能源賽道發展增添了更多保障。

  這是江蘇科瑞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利墻”,墻上的數據會隨着公司發明專利的增加而及時更新。新華社記者吳雨 攝

  記者調研發現,成長中的民營企業特別是科創型企業,渴望獲得股權投資、産業資源對接等多種綜合服務,以便加速企業成果轉化。

  但面對民營企業的發展需求,當前金融服務的質效仍有不足,金融産品同質化嚴重、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突出,需要進一步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優化資金供給結構。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八部門聯合發布的通知也明確提出,暢通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渠道,擴大優質民營企業股權融資規模。

  可以預見的是,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將不斷拓寬。截至11月14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29家,總市值超2800億元,其中民營企業佔比88%。

  同時,為進一步支持民營企業上市和再融資,各地也在積極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引導基金作用,完善投資退出機制。

  “金融不光是提供融資,更大的功能是賦能及生態打造。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我們正努力發揮政府類股權基金的撬動作用。”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周充説,兩江新區聚集了汽車産業鏈上下游企業200多家,入駐了超50家高新技術企業,吸引了超500家金融機構,多樣化金融手段正推進資源整合、産業融合。

  從事自動駕駛研發的重慶哆來目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䶮説:“很期待金融不斷提升服務質效,通過更精準的金融服務適配民營企業的多元需求,激發民營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

 

  策劃:霍小光

  監製:劉江

  統籌:杜宇、雷敏

  記者:吳雨、吉寧、李曉婷、浦超

  編輯:雷敏、劉羊旸

  海報製作:李歡、周以航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