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做好“加減乘除”法,促進公平准入——民營經濟一線觀察之二
新華社記者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准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着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記者近期在浙江、上海、山東、北京、重慶等地調研發現,自今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以來,為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准入環境,各地通過做減法,全面清理各類針對民企的准入壁壘;通過做除法,破除妨礙民企公平競爭的深層次制度障礙。
與此同時,通過做加法,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重大工程、政府採購等領域;通過做乘法,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産業鏈關鍵環節等,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減法:出實招破除各種市場准入壁壘
市場准入方面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是近年來民營企業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記者調研發現,目前,各地正通過做減法,開展工程建設招投標領域專項治理,破除所有制歧視和地方保護等顯性和隱性壁壘,促進公平競爭。
“以前招投標採用的是業績加分的方法,雖然不違法,但做過相近規模、同類項目的加分多,對一些中小民營企業不公平。現在改為採用全省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將信用賦分與企業競爭力緊密挂鉤。”浙江省湖州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服務中心副主任吳燕説。
針對一些隱性准入壁壘尚未完全消除等問題,浙江省提出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領域專項整治、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嚴格實行“非禁即入”等措施;上海對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的設計、施工、設施設備供應等,在招投標中一視同仁;山東省對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開展專項清理;截至今年9月,重慶廢止、修訂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145件;深圳開展招投標和政府採購違反統一市場建設專項整治行動……
東部某省一個地級市政府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省裏每個地市甚至縣都有招投標評審專家庫,現在正在探索建立全省統一的專家庫,同時嚴格規範抽籤流程,嚴防評標環節跑風漏氣、串通作弊,所有招投標的文件和流程都必須公示。
“營造好的營商環境,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反壟斷處處長馬利華説,“對企業的具體經營行為,政府不能強行干預,但在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方面,政府要發揮主體責任。”
除法:破除顯性和隱性壁壘還需持續努力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破除針對民企的顯性和隱性壁壘,只做減法還不夠,還要通過做除法,從制度和法律上持續破除妨礙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深層次障礙,久久為功。
今年11月,財政部官網發布行政處罰結果公告稱,在依法對東南大學電子學院8寸探針&採購(三次)項目投訴處理過程中,發現招標文件存在以不合理的條件對供應商實行差別待遇或歧視待遇的情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決定對東南大學及江蘇省華採招標有限公司作出警告的行政處罰。
記者調研發現,類似的情況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全國工商聯的一份調研報告提到民營企業的四點新期盼:一盼市場准入更加公平;二盼政策落實更加有效;三盼産權保護更加有力;四盼輿論氛圍更加友好。
重慶社會科學院教授文豐安告訴記者,當前,工程建設和政府採購招投標中非必要的限制、排斥民營企業的各種前置條件,仍一定程度存在。“僅靠專項清理是不夠的,還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構建長效機制上發力。同時強化反壟斷專項執法,依法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准入壁壘投訴舉報機制等。”文豐安説。
國家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魏東此前&&,下一步將從制度和法律上落實平等對待民營企業的要求,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拓展空間,並搭建政策、交流、合作、監測、評估等服務&&,確保各項政策取得實效。
加法:支持民營經濟參與重大工程和政府採購
記者調研發現,通過做加法拓寬准入範圍,讓民營經濟有更大的投資空間和更多的參與機會,是中央和地方各種政策協同發力的方向。
今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統一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集中發布4894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5.27萬億元。從行業領域看,城建、農業、旅游等項目數量較多,城建、公路、水路港口等項目規模較大。
9月5日,山西省宣布,凡是列入國省相關規劃、計劃新建的收費公路項目,全部向民營企業開放。
全長331公里、總投資383億元的杭溫鐵路,是國內高鐵“混改”示範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這條鐵路由溫州本土企業百盛聯合集團作為社會投資人,實現民資控股項目公司化運作。地方政府積極指導項目公司前期審批、招投標、用地報批工作,推動項目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