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題:以“全生命周期”服務 解科創企業融資之“渴”——民營經濟一線觀察記者手記之三
新華社記者桑彤、吉寧
“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正成為科創界的熱詞。記者近期在東中西部多地調研發現,科創類企業在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均呈現出不同特點,需要金融機構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設計適用不同階段的産品和服務。而傳統銀行將固定産品銷售給對應客戶的服務模式,在面對科創類企業蓬勃發展之勢時已明顯“不太匹配”,部分企業難解融資之“渴”。
記者調研了解到,一方面,傳統銀行的信貸業務,看重企業過去的業績和當前的現金流,在授信評級體系中財務指標權重較高。而科創企業前期投入高、不確定性強,且往往不具備可抵押資産、財務報表虧損,導致銀行對其進行資金投入時相對審慎。
另一方面,傳統銀行對科創企業的技術路線、發展前景、潛在風險等方面的研判能力有待提升。大部分銀行沒有相應的人員對企業進行持續跟蹤調查,對企業的篩選及扶持力度的鑒別能力不足,雙方合作難度進一步加大。
成渝地區一家股份制銀行行長坦言:“科創企業高投入、高風險,事實上並不適合銀行做,因為按照現有管理體系要求,我們要對不良貸款進行有效控制。”
金融與科技創新緊密相聯,沒有金融資本投入,科技研發成果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那麼,滿足科創企業“特殊”的融資需求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有什麼關係?答案是,因為大多數科創企業都是民營企業。統計顯示,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在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佔比超過80%。
不少民營企業家認為,科創金融不能只在企業成長後期“分一杯羹”,也要勇闖企業初創期的“無人區”。尤其傳統的銀行體系需要提升服務,在投早、投小等方面作出新的嘗試,國家政策也要進一步支持和引導。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12月發布支持科創“從0到10”的金融方案,更加聚焦支持處於生命周期早期的企業。新華社記者桑彤 攝
“投貸聯動”是傳統銀行體系探索服務科創企業的重要途徑之一。記者調研了解到,越來越多的銀行嘗試“投行+商行”模式,通過股、債、貸一體化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方案,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
比如,在企業初創期,銀行通過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進行投資孵化;在企業成長期,配合銀行信貸投放的“催化劑”和“連接器”,為後續發展夯實基礎。
傳統銀行體系之外,適合科創企業的股權投資更受企業歡迎。科創企業是一個“坡”很長,但“雪”不一定厚的賽道,這就需要長期資金、“耐心”資本深耕細作。股權投資主要面向成長性高的科創企業,看重企業未來的成長性和收益,具有高風險、長周期、高回報的特點。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相關工作時,明確提出“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以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為代表的直接融資工具,不僅能為早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更有着成熟的投後管理體系,幫助企業開展業務、獲取客戶、開拓市場,從而實現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可以預見,要打通創新孵化“最先一公里”和企業上市“最後一公里”,各類型金融機構還必須形成合力。
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11月聯合印發《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提出要從民營企業融資需求特點出發,着力暢通信貸、債券、股權等多元化融資渠道。
在長三角地區,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已對科創企業的需求做出定制化服務,取得不錯的成效。比如,今年2月,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産業的長三角協同優勢産業基金二期正式成立,兩期合計總認繳規模超過140億元;浙商銀行上海分行聯合財通證券上海分公司等機構,在啟迪漕河涇科技園、海爾智谷落地上海市首批金融顧問工作室;科創板通過首發上市、並購重組、再融資等資本運作,為産業鏈供應鏈上的創新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健全銀行和資本市場協同支持科創企業的機制也是路徑之一。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正協調整合政府、銀行、證券、保險、股權投資機構等資源,推動創建上海科創金融聯盟,加快形成以股權投資為主、“股貸債保”聯動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為初創期、成長期科創企業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
顯然,科創金融不是一行、一機構、一部門的事,只有突破單一金融機構服務産品局限,形成專業力量聯動,構築優勢互補、協同合作、分工合理、風險共擔的“全生命周期”金融生態,才能行穩致遠。


